清瓷拍价尚未登峰造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1-21]
自我国恢复艺术品的拍卖以来,从上海到北京,从香港到纽约,伦敦,各大拍场的中国艺术品的成交价位不断传来,有的令人鼓舞,有的令人不解,但总的趋势是稳中有升。历来不被看好的清瓷近几年连拉“阳线”,去年终登新的价位台阶,令刮目相看。
2001年初,台湾《CANS艺术新闻》依据世界各大拍卖行的资料,编出“2000年中国十大天价古董”排行榜,入榜的7件拍品皆为清一色清代瓷器,因此认为清瓷价就像香港恒生指数到了18000点,要再创新高并不容易。似乎清瓷已到了价位极限,这种比较是否科学暂且不论,而这种对清瓷价位的评估,却是大可讨论的,笔者认为,与其与目前的价位呼为天价,不如说是清瓷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客观的认识,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估价。
在香港的中国古董拍场上谁都知道伦敦古董商Eskemqzi,在近几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拍卖会花了上亿港元拍下清瓷。在与华人大藏家诸如刘銮雄、庄绍绥、郭炳湘、台湾马志玲以及大陆买家的竞争中,几乎每一件都花了高价。商人以牟利为目的,如已是极限的价位,他的利润从何而来?不论他是不是儒商,他绝不会一件又一件,一年双一件都甘愿“高位套牢”吧?市场总是对先知先觉者以丰厚的回报。以上中外行家均已敏锐地洞察到了清瓷今后的价位走势。 另外,市场人士对清瓷的价位大大超过宋元明瓷,认为是反常现象,这有必要作具体分析。宋瓷能在拍场创出高价位者,几乎都在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中。汝瓷的存世量及世界及各大机构的收藏分布已有定论,在拍场已多年不见踪影;官、哥瓷由于烧制年代短,存世量亦极少,虽偶尔在拍场现身,一旦落入藏家之手,便再无消息;由于烧制年代长,烧制窑口多,钧、定瓷的存世量大于前三种,钧瓷,虽在拍场有不俗表现,但还谈不上珍稀。同时,除“水仙盆”、“鼓钉洗”、“刻花盘”等品种外,更精之品难见现身,以钧瓷“水仙盆”、“鼓钉洗”为例,同一件器物屡在拍场打滚,这种“热剩饭”的现象也让竞拍者倒了胃口。
元瓷以青花、釉里红见长,但大多藏于国内外大博物馆机构,现身拍场的量少之又少,偶有精品投拍必然引起激烈竞价。1995年,香港苏富比拍出一只“青花花卉如意垂肩缠枝牡丹纹连盖大梅瓶”成交价992万港元,是同场拍出的清康熙极品“豇豆红太白尊”价位的约20倍。
明瓷以青花、红釉、五彩、斗彩取胜,借用“中贸圣佳”(原中商盛佳)胡朝晖女士的文章,1999至2000年度香港拍卖陶瓷成交价前10名中占据前三名的均是明瓷,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价4400万港元,成化“斗彩鸡缸杯”价2917万港元,永乐“青花水波边缠枝花卉星纹双系大扁壶”价2147万港元。均遥遥领先于4至10名的清瓷的价位。可见,绝非清瓷价高,而是宋元明瓷货寡。
我国的瓷器肇始于商周,烧成于东汉。经唐、宋、元、明,历代皆有其辉煌的代表,云蒸霞蔚,群星璀璨。至清代,尤其史称盛世的康、雍、乾三朝,近140年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加之三朝皇帝的肖趣偏好和措施得当,使我国的瓷业飞跃发展,正好如耿宝昌先生所言,“虽然清晚期烧制技术趋低下,但就早、中期突出的成就而论,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精品迭出,康熙朝的郎窑红、豇豆红;雍正朝的釉里红、青釉、粉彩;乾隆朝的杂釉彩、金银彩、象生瓷等工艺品品种都已达到了瓷艺的最高水准。而起于康终于乾,三代皇帝倾心接力50载,被皇家绝对垄断的珐琅彩瓷则代表了清瓷登峰造极的最高水平。所蕴含的皇家气,文人气,纸绢气,即使提供样品,目前景德镇的仿制高手也只是能望而却步。
不难想像这类档次清瓷一旦进入拍场,其价位必创新高。难怪著名的台湾寒舍古董店总经理王定乾先生断言,“而今全美的古月轩(台湾习惯称有诗、书、画、印的清三代珐琅彩瓷为“古月轩”)清瓷在拍卖市场行情应有3000万港元以上。”
当许多专家看到2000年清瓷行情频创新高不约而同地发出警语时,苏富比的权威Herry Howard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对清瓷前景作出判断,应该时时间,而不是价格到了极限的问题。笔者同意,但同时认为清瓷的问题仍是存世量。
仅以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北京为上限,1978年“三中全会”为下限,经约120年,外敌入侵,政权更迭,战乱频仍,政治运动等等灾难的破坏因素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劫后余生流散民间的清瓷还会有多少?关注市场不难发现,有不少稀少的程度。这就是大多数拍卖行征集拍品难,也是偶有精品投拍便引来激烈竞价的根本原因。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