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士郭壁画汉墓墓主人身份至今仍是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6-08]
近日,郑州晚报记者与新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王少凯和王明亮两位文物专家来到后士郭村,顺着王明亮老师手指的方向首先看见的是后士郭5号汉墓的土冢。该土冢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长约30米,宽20米。据王明亮讲,5号汉墓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用拖拉机犁地时犁住了墓室的顶部导致墓室塌陷,文物部门赶到现场查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墓,文物部门把塌陷的部位进行了填满。
在5号墓南200米处分布着1~4号汉墓,在4号汉墓的旁边,一对老年夫妇正在整理自家菜地,男的是76岁赵转运,女的是75岁的张翠英,两位老人告诉记者:“1963年夏天村里修水渠,水渠放水的第一天这里(土冢)突然塌陷,水顺着塌陷的地方往下流,不大一会儿就冲出个2米多高的石门,村里的人都跑过来看稀罕。当时的治保主任徐祥就赶快派人向县里汇报,后来文物部门来人了,还在我们村住了几个月发掘里边的文物哩。”
两位老人还向记者讲述了关于这个汉墓的一个传说——墓主人叫“长十”,在家排行老十而得名,一天长十在犁地,远远看见一群官兵追赶一个将军,将军跑到长十面前求助,长十就让将军躺在地上,让犁子翻起泥土把将军埋在了土下。等官兵赶到,长十就指着前方说将军往前方跑了,等官兵离去,长十救出了将军。这个将军就是刘秀,追赶他的官兵就是王莽带的兵。后来刘秀称帝后为了感激长十的救命之恩,就对长十封官加爵,长十死后就埋在这儿的墓里。当地人就把这几个土冢叫“长十墓”。
王明亮告诉记者,根据现在掌握的证据只能证明后士郭墓是汉代的墓。长十墓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该墓为东汉一个大太监的墓,但也没有历史依据,所以后士郭汉墓的墓主人至今仍然是个谜。
后士郭地面上现存4个土冢,5座汉墓。1963至1964年,发掘了其中2座,1978年又发掘了1座。3座墓均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形制基本相同,由斜坡墓道、圆券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南耳室、北耳室、北主室和西侧室组成。北主室前壁正中竖一棱柱,柱承一斗。
1号墓,石质墓门,半圆形门额上浮雕卧鹿,两门扉周边用减地线刻手法刻出“四灵”云形图案,中部为高浮雕铺首衔环。墓室前的门框、门楣和石柱上,多在云纹之间填刻张弓射鸟、骑马狩猎、持矛刺兔、人面兽、人面鸟等画像。中室北壁除门框为画像外,还有3幅石壁画分别镶嵌于北主室门西侧、北主室门和北耳室之间东侧,其右一儿童助兴,左一青年观看,该画面下有一倚墙方柱,上托斗。画面绘交颈鸳鸯,下凹面绘虎斗。墓内随葬器物有石羊头及镇墓罐、彩绘仓楼、圆案、方案、奁、杯、鼎等器物。
2号墓,画像和壁画的位置与1号墓相同,中室墓顶塌陷,画面被泥水冲坏,中室东壁绘出行图的前导仪仗部分。
3号墓,中室北壁绘头带扎巾的两位老者对话,其中一人手执鸠杖,坐在步辇之上,另有执旗和跳舞者的形象,残破太甚。后士郭1号墓出土的陶仓楼所绘彩色收租图,描绘细致,形象生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壁画珍品,是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根据第1、2、3号墓发掘情况看,墓室内为砖石结构,通长22米,宽14.5米,高6.5米,由甬道、墓道及7个墓室组成,建筑高大宏伟,在中室保留有色彩艳丽的壁画,墓内还出土有数百件陶器、铜器、铁器及石虎、石羊等文物。墓室正面壁上绘“地主收租图”图案。后士郭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为打虎亭汉墓断代提供了佐证。墓中的石刻“斗鸡图”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汉代石刻壁画,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总之,后士郭壁画墓对研究东汉建筑、雕刻、美术以及社会生活、阶级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