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著名国画家郑玉昆的艺术人生:传统、生活与创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5-30
  翻开郑玉昆先生的画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意象雄浑,大气磅礴,用笔爽健厚重,设色大胆明丽,极富情感色彩。作品新意迭出,能以新的笔墨,表现今天的时代精神。

  能够在国画上能取得这样杰出的成绩,是和郑玉昆所选择的艺术道路与正确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如他所说:“传统与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赖以发展的基础。”

  这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不仅体现在郑玉昆先生的创作中,还在于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对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这个争论时起时伏,持续不断,在社会变革时期显得尤为突出,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国画而言,“五四”前后、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80年代以来,都有过激烈的争论。讨论内容从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科学性,社会作用,审美情趣,到国画的命运、前途,均有所涉及。究其根源,实为中西文化撞击的必然现象。

  就国画的传统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人们讲得比较多的,偏重于风格流派、师承关系和笔墨技法。对这个问题,郑玉昆说得很清楚。他说他自己至今没有固守某一家法某一派程式,完全是根据当时对对象的感受而产生出来的。不过从他的大量优秀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古代画家和近代师友的表现技巧和创作经验是经过苦心钻研的,但他不拘于成法,不泥于前人,最终师法造化,卓然成家。

  而就国画传统的广义而言,则蕴含有整个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而这正是国画传统更为重要的方面。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包含着这个道理。画为心迹,绘画的主旨,不单是客观物象的模拟,而是托物言志,借物写心,通过美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作者的文化素养、品德情操、审美理想都不可避免地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一幅优秀作品的文化品位,与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传统、创新与时代的结合,决定着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

  郑玉昆学识渊博,除精于绘画外,书法、篆刻、诗文均有很高造诣,在继承、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上,又独辟蹊径,找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就是以其故乡,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丰富人文景观的中岳嵩山为创作基地。

  出于对中华文化和故土的真挚眷恋,他染绘林峦,耿耿于斯。更集美术名家300余人,成立少林书画研究院,为发掘华夏文明,开拓国画新局面,继承托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养既深,又得江山之助,高标逸情,倾注笔端,形成博大雄浑的绘画风格,诸如巨幅《林海展翅》图,整个画面莽莽苍苍,林木无边。仅在右上角和左下角有很小的空白,可谓密不通风矣。但由于景物的体量大,给人以气势磅礴的强烈感受,特别是右下侧一雄鹰展翅飞翔,遨游于林海之上,使人感到在丛林之上寥廓空间,从而托出作者对“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的审美胸襟。画面右下部有一小片橙红色,使占大部画面的冷色调顿觉生机蓬勃。《继往开来,花知时节》这幅巨作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意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心胸和对人生的执著。

  郑玉昆早年就是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专攻国画后在技法上吸取水彩画的一些技巧,这不仅是国画创新的需要,也是个人艺术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水彩画与国画的文化背景,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水彩画长于描写风景、静物,它以水调色,注重水色的洇化渗透,这又与国画有相通之处。他把水彩技法的这些特点,运用于水墨宣纸,特别是用于表现新的景物和意境的创造,取得极大的成功。

  郑玉昆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特色,这就是作者善于使用热烈厚重的色彩。他的不少作品都以大面积的红色为基调,而又处理得那样自然协调,这在国画中是不多见的。人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国画创作不论在笔墨技法,还是色彩处理上都要敢于大胆创新,敢于吸收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在这方面郑玉昆先生融会中西的成功经验,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在艺术创作上,和传统相比较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传统与生活同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有源和流的区别。传统是“流”,而生活却是艺术的“源泉”。源泉枯竭,其流必断。所以传统的发展有赖于生活的滋养。一个画家怎样吸取传统的营养要受其生活和艺术实践的制约。郑玉昆正是从他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这个经验的。

  在他看来,要丰富和深化绘画的内涵,必须回到自然和生活的家园。因为创作的灵感、激情、技法和作者的审美心胸、艺术情趣都来源于生活。为了实践这个真理,数十年来郑玉昆先生不辞辛劳,踏遍了嵩山的每一个角落,反复地描绘着这片家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从嵩岳雄伟、博大、高古、奇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去感受宇宙元气的流动,体验天人相与的情景交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遍游嵩岳和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外,郑玉昆还不避艰险,远涉西北边陲,经过茫茫无际的草原,攀登了5000多米高的天山雪峰,和空气稀薄的冰川。“昨游冰川雪世界,梦里捧出莲花白。”在他的笔下,莽莽昆仑的皑皑白雪,两河源头苍茫博大的雄浑气势,没有亲身经历是画不出来的。“世间奇伟瑰丽之观常在于险远。”宋代哲学家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广开源头而继其长流,这应该就是郑玉昆在绘画上能够不断创新,成绩斐然的奥秘。(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