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战国竹简洗出古代曲调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11-11
尚无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音乐曲调,随着一批战国竹简的清洗整理“露出水面”。这一发现震惊中外考古界。

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使人们对古代乐器的研究掀起高潮。但20年来,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主要在于扩展乐器的成果。这些研究,大部分注重于乐器频率和律学的探讨,至于这些乐器是如何用来演奏音乐曲调的,汉以前的音乐曲调又是怎样的,都是空白。更没有考古资料为之提供强有力的实物证明。这就是说,汉以前的音乐已无从知晓。汉武帝时编纂的《乐记》也觉得古乐“统以益微”,许多乐曲都没有传下来。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获得一批流散出去的已结成块状、呈黑黄色的楚国竹简,立即对其进行科学保护。经过3年时间的脱水整理,发现这批竹简计有1200枚。著名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经过两年的研究后,发现其中有7枚简上端正地抄写着各种诗的篇名、演奏诗曲和吟唱诗的各种音高。这就是说,楚国诗乐已发现4声9调。

7枚竹简上抄写的诗篇有40首。每一篇诗都有它特定的音高,不可以随意用其他音调自由吟唱。这足以表明,我国古代音乐在诗经时代已很成熟、规范。

据考证,这批竹简出自湖北荆门一带,系楚国贵族墓葬中的遗物,距今3300年左右。楚国的郢都是长江流域的音乐文化中心。郢都的音乐因为动听而被称为“郢曲”。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即“曲高和寡”的典故就出自于此。在发现的这批乐曲中,有些篇名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通俗。如《好奴思我》(子奴思念着我)《野有英》(野地中的花)、《良人亡不宜也》(美人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等。
摘自《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