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在苏州开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5-20]
苏州5月18日电 (吴瞳 李克祥)5月18日是第37个“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上午,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在苏州相城区隆重开馆,该馆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生大师创办,是中国首家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将承担起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传统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的功能与使命。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既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朝宣德年间,御制铜炉“宣德炉”推动了中国铜炉文化的二次复兴,并成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600年来受到历代藏家的追捧。但“宣德炉”等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从明代起就开始逐渐失传了。
出生于1957年的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是家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挑起了接续“传统铜炉制作技艺”的重担。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他通过遍访博物馆、查阅古籍和近千次试验,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复原了以“失蜡法”为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令已经断代近百年的中国铜炉文化香火延续。
陈巧生制作的“巧生款”宣德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20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私家款的铜炉开始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大陆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铜炉文化,起于商周,兴自汉唐,盛于明清,衰自民国。”陈巧生在开馆仪式上说。他表示,这项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得以再次复兴,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关怀,各位文博前辈的指导,各地藏家和爱好者的支持。回顾三十多年来的创作历程,作为一个铜炉艺人,深深的感恩这个时代,可以专心致志复原技艺,全心投入传承炉艺。
为表感恩之心,陈巧生在开馆仪式上将“龙戏瑞珠文狮首耳鼓炉”、“凤衔灵芝纹盖鬲炉”、“五福连翼狮首耳彝炉”这3件馆藏珍品无偿捐献给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接受了这一捐赠,并向陈巧生颁发了捐赠证书。
据了解,巧生炉博物馆位于苏州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是2013年苏州市兴建的首家私人博物馆,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全馆展品和展示分为“炉之有名始于博山”、“炉之盛行大明宣德”、“巧生制炉传承创新”、“沧海遗珍古炉撷英”、“非遗传人陈巧生制”五大部分,主要展示传统铜炉铸造技艺、工具,以及近四十年来陈巧生家族收藏的明清铜炉和500件“巧生炉”精品力作。
走进馆内可看到,一款款造型、色泽、大小各异的“巧生炉”陈列期间,虽是今人之作,神韵宛如古物。其中一款典雅古朴、气魄恢宏的巨型“仿汉博山炉”,炉体高度超过1米,炉面纹饰复杂多变,呈行云流水之势,其间有道教人物、瑞兽、仙山等造型,这一力作让众多观者赞叹不已。据介绍,为纪念巧生炉博物馆的落成,自2012年下半年起,陈巧生耗费了8个月时间,依照中国传统铜炉鼻祖“博山炉”形制,精心设计、制作了这款巨型“博山炉”,炉体重达500斤,在技艺和艺术等多个维度上超越古人,展现出传统手工制炉技艺的风采和当代苏州手工艺术的活力。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香道师陈君君在用“巧生炉”表演香道文化后说,品香要有匹配的香炉,香炉要用心养,才能有好的艺术效果。陈巧生把中断百年的中国传统铜炉制作技艺延续下来,对香道文化的传承、发扬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巧生炉博物馆内的地面,铺设了同样产于相城区的“御窑金砖”,为该馆增添了另一份古韵。除文物展品和馆藏巧生炉作品外,巧生炉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室内布局形制的基础上,复原了商周、汉唐、明清等典型时期的铜炉陈设和应用环境,通过情景化的展示和互动性的体验,令观者可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古代宫廷、官府、寺观以及文人书房、内宅焚香用炉等雅致情境,体验到中国古典铜炉文化和巧生炉的造型之美、技艺之美和文化之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