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拍卖专家季涛:拍卖行抢不了画廊的饭碗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5-02
  近期,许多人都在讨论画廊为什么不景气,有人归结为拍卖行抢了画廊的生意。(编者注:本报4月7日发表贾廷峰的文章《拍卖行别揽画廊的活儿》)

  2012年底前,我在主持一个年终论坛时曾提问作为画廊经营者的几位台上嘉宾类似的问题。在交流中,他们认为不景气在于目前多数画廊不知道如何包装推广艺术家,因此造成画廊一级市场的推广效果不好;另外海关增税对于经营进口作品的当代艺术画廊和外资画廊影响很大。

  画廊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是拍卖行抢了画廊饭碗。

  从历史上来看,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拍卖行渐成市场规模时,画廊等艺术品门店还没有形成气候。拍卖场就如同是一个大超市或电器大卖场,画廊相当于直销店、门市部。这有点像当今中国的连锁超市和国美、大中电器近乎垄断某些商品市场的状况,画廊的小规模、小资本的投入,比起一场成百上千件拍品的拍卖会来说,是很难拿到话语权的。

  其次,当今市场上拍卖的主流绘画艺术品基本上都是近现代及之前的文物艺术品。那时画家的作品大多没有经历过画廊包装,即便有,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也都没有连续经营下来。各个朝代及近现代的名人字画散布于收藏家和百姓手里,这些画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持有者就会把这些没有画廊推广包装经历的作品直接送拍卖行变现。人们需要买画时也养成了直接去拍卖行竞拍的习惯。由于历史断档的原因,画廊无法控制这些早年的艺术品,也无法更改大家直接送拍的习惯。那些仅仅代理市场价位不高的当代在世艺术家的画廊自然会被市场边缘化。

  此外,拍卖行公开举办的特点更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事先不知成交结果的神秘感能够吸引大众和新闻媒体的眼球。而画廊身单力薄,影响力不够,因此拍卖市场推广效果要远远好于画廊。

  画廊没做好的主要内因在于,这些年来画廊与艺术家之间的合同遵守情况一直不很好,画廊无法控制艺术家在合同外卖画,艺术家也无法了解画廊销售的真实情况。因此,互相之间缺乏信任度,合作容易夭折;而拍卖行与艺术家之间则属于短期合作,合同一签,底价一定,一事一结,简单方便。

  另外,买家在画廊买画时要讨价还价,不懂行是很难侃出合适价位的。而买家在拍卖行竞买则是从起拍价往上争,事先能判断出卖家的底牌,买家不懂也可以参与,同时自己也能够了解到现场其他人对拍卖品的需求状况。

  拍卖行强势的原因也许还在于:目前国内依旧处于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很多收藏者、投资者对于艺术品的水准与风格知之不多。而拍卖场上公示出的价格却容易被大家理解和关注到。因此,拍卖场上的买家们不是用艺术水准的高低来衡量艺术家及其作品,而是很容易地用画价的多少来纵向或横向地进行比较和衡量。因此,按平方尺计价,按量论价成为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方式。不懂绘画作品的人也会把艺术家的知名度、官职、师从等作为衡量艺术品好坏的主要依据。

  画廊经营不善有其社会的背景原因,正如北京市画廊协会主席程昕东所说的:“我们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相关教育的缺失,文化艺术没有应有的地位,国家在很多的文化政策上会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培养社会建构一个合理的消费系统,国家如何培育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

  拍卖行经常会和画廊合作,尤其是对油画作品,画廊经常主动送拍。但拍卖行常常觉得画廊的作品不对路,也许画廊追求的东西与拍卖市场的喜好不吻合。这不能怪拍卖行,拍卖行只是一场一场分期运作,他们没有培育某个画家市场的义务,这个工作是需要画廊来完成的。另外,画廊送拍价格有时过高是拍卖行无法承受的,如此画廊就失去了竞争力。谁有好作品,谁的价格低,拍卖行就上拍谁的作品。

  最近常有人提起“私人洽购”的概念,“私人洽购”是国际大拍卖行常采用的拍卖之外的补充经营方式。中国的《拍卖法》目前对国内拍卖企业私下交易有着一些限制。拍卖行做“私人洽购”本身就不擅长。有人认为苏富比、佳士得涨佣金都是为了鼓励“私人洽购”业务的开展,这种观点被苏富比亚洲总裁程寿康予以否定。“私人洽购”永远不会成为拍卖行的主流业务,拍卖比一对一的私下交易有着许多先天优势。画廊如此不好做,拍卖行怎么会舍近求远地去步画廊的后尘?以为拍卖行要抢画廊饭吃的人未免武断。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