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修复未完新砖却已破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02-02]
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修复工程尚未结束,二成多新城砖却已开裂、破损。市委书记李源潮要求查处。
去年5月,南京市开始对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进行修复,城墙管理部门委托十几家窑厂烧制了30万块新城砖。令人惊讶的是,管理部门最近发现,工程虽然还没有完工,铺设在城墙上的新城砖却已经开裂,破损率高达20%以上。据了解,修复期间,这段城墙没有向游人开放。
南京市城墙管理处有关人士称,新城砖和老城砖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差距,一些制砖厂涉嫌偷工减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新城砖很难保证在南京湿润的天气下不发生开裂和破损。
据悉,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已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对此展开调查处理。1月14日下午,南京市副市长戴永宁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查实情况,对近期新修城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坚决返工。同时,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编辑点评:古砖与新砖同异
南京明城墙上有古今两种砖。古砖是文物,新砖本身不是文物,至少现在不是,却担负着和古砖一起成为更大的文物即明城墙的重任,因而仿古制砖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
眼下的新砖,没法担起上述重任。究其原因,只要比一比古今城砖的异同就清楚了。从外表看,两种砖大小相同,砖身也都铸有制砖责任人的名称,并无差异。可是,从两种砖质量的天壤之别,回头看看砖身标记,区别顿显。古人署名,在当时可能更多地是为了表明一种责任,而今天看则是一种骄傲,工匠们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样的工匠才称得上“勤劳、勇敢、智慧”;新砖的署名却无意间成为一种耻辱。城砖毕竟不是北京故宫的金砖,应属普通建筑材料,制作起来不会太难。如今这些由专人监制的砖头,要是连盖房用的红砖都不如,结论只有一个:制作人的职业道德输给了古人,监制人的玩忽职守超过了古人。如此不负责任,实在令人吃惊。
明朝时那些刻有张三、李四名字的城砖从各处运来,要是有那么几块到了南京却现了“豆腐渣”原形,不但那工匠保不准要坐牢,城砖产地的“朝廷命官”也脱不了干系,更不用说找什么“天气湿润”之类的借口了。就是不知道如今正着手调查此事的有关部门,是准备学一回“古人”,还是索性就当个“今人”? 人民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