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界和商业时尚风潮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4-01]
中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商业时尚风潮,资本力量的加入,媒体的跟风炒作等等成了一股“主流”,把中国当代艺术叙事的主体忽略和遮蔽了。美学和哲学的视觉艺术,本土化的后现代主义叙事,中国现代主义融合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各种创作活动即被忽视了。这和中国的现实政治经济有着微妙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充满悖论的中国现代主义现象,是二十世纪早期新世纪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发展中的一些现象,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今政治,特殊的经济的状态等有关。
时尚公司为什么对资助艺术这么感兴趣呢?这项商业战略是一种投资,以此来提升品牌的地方,将影响力拓展到他们生产的服装以外的领域。它会围绕着这个 品牌创造出一种生活方式,营造出有层次、有头脑的消费者所向往的文化身份。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首先它建立了一种互惠的关系,增强时尚品牌的文化资本,同时又让文化机构多了一种手段来支付展览制作带来的庞大开销。时尚和艺术之间存在一些共通点,因此是理想的商业合作伙伴。时尚设计都是经常从艺术中寻找灵感的。画廊和艺博会上也经常能见到时尚设计师,为他们的收藏物色最新出炉的作品。艺术和时尚是很合适的,因为它们都是创造性的时尚品的顾客有很多是对艺术感兴趣的。可能其中有些人就是藏家,或者经常旅行,去各地的博物馆。时尚公司赞助艺术计划能得到的好处是各有不同的。Salvatore Ferragamo赞助达芬奇展,由此换来的是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卢浮宫举办时装秀的时尚品牌,载入卢浮史册。路易威登做出的大量艺术赞助项目是一个整体的计划,其中包括一些合作项目,例如由草间弥生设计的系列产品。从机构这方面看,来自时尚公司的巨额支票让机构可以制作更精致的展览,举办盛大的聚会,同时也增加一层雍容华贵的气质,从而吸引那些富有的资助人。Beyeler 基金会的杰夫·昆斯回顾展对 Hugo Boss来说是个积攒人脉的好机会,因为它是在巴塞尔艺博会期间举办的。这对时尚公司来说可真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中国艺术界的理论发展也和当代艺术机制与时尚之间的建设有重要的关系。这种机制一方面参与包括有实力的时尚集团与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实体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括依存于这些空间之下的艺术媒体,艺评家制度,策展模式、艺术作品收藏规则、拍卖市场法规等等软件与时尚之间的建构。在2004年至2008年以前当代艺术体制建构的过程中,曾经掀起的艺术作品经济狂潮和之后的低落说明当代艺术体制建构的不成熟性,也暗示着今后当代艺术发展在体制建设背后有着艺术思想的冲突与争论。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火爆的时尚市场经济,开始紧凑地加入中国的当代艺术,而中国当代艺术与时尚结合的理论的发展上颇为尴尬,不断在乌托邦的幻象和现实之间徘回。在大量的非真正的时尚艺术的“主流”冲击下,精英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对当代艺术崇高的精神的追求与陷入世俗的商业时尚的挣扎同时存在。艺术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精神和物质追求发展的综合体。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