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敦煌壁画保存40余种古人游戏 最早记录"骑竹马"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3-03-13
  中国古人如何游戏和娱乐,敦煌石窟中有生动的记载,敦煌研究院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敦煌壁画、文献中保存的古代游戏多达40余种。

  最早反映古代儿童生活情景的图画骑竹马

 胡同庆

  解图

  唐代流行骑竹马

  在敦煌晚唐第9窟的东壁门南,可以看到一幅反映一千多年前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画面。

  画面内容绘的是晚唐时期一群贵族供养人礼佛的情景,但在供养人行列中,一位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了一个身穿红色花袍、内着襕裤、足蹬平头履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童子抬头向上,调皮地仰望妇人(图1、图2)。一群严肃的礼佛贵族妇女行列中,一个可爱的孩子骑着竹马在里面窜来窜去,很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竹马游戏在唐代极为普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长干行》诗中云:“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仅此几句话,男女儿童在一块儿活泼嬉戏的情景,已描绘得宛若目前。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中也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又云:“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敦煌遗书中也有骑竹马的文字记载,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挑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猧儿。”

  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后汉书·郭伋传》记载:郭伋在并州为官时政绩很好,与民众素结恩德,后来“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汉书》第四册“传三”,中华书局,第1093页)。晋张华《博物志》中也记载道:“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说明民间骑竹马游戏的历史十分久远。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虽然代指儿时的友情,但也表示骑竹马是当时儿童们的游戏。

  渊源

  竹马游戏寓富贵

  据说,骑竹马预示小孩长大后走富贵路,所以大人总是动员小孩去骑竹马。

  竹马简单易玩,以竹、以木、以秫皆无不可,跨于裆下,手持刀、枪、剑、棒之类,威风凛凛,颇有将军气概,广为男孩子所喜爱。民间还有骑竹马预示将来走上富贵路之说。古人也常以骑竹马作为童年的象征,如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今天,不少老人回忆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大多会感慨:“记得小时骑竹马,不觉已是白头翁。”

  宋、金、元历代也时时见到骑竹马的内容。如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诗:“竹马弄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金·元好问《寄女严》诗:“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如此等等。从唐宋时代起,竹马游戏已有所发展。其一是儿童竹马的渐趋复杂化。除去那些最原始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马继续流行之外,又出现另一些比较复杂的竹马。竹马已不是简单的一根竹竿,而是以竹或以纸等扎为马头形。如宋代的白地黑色婴戏陶枕,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儿童竹马游戏的形象,图中的小顽童,右手高扬马鞭,左手拉住马头缰绳,胯下之“马”,拖着带竹叶的长长尾巴,马头则形象逼真(图3)。由此,我们想到唐人李贺《唐儿歌》诗中的句子:“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这种“摇绿尾”的竹马与图中所绘颇有相似之处。正是儿童玩游戏的欢乐景象。

  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绘有童戏图,其中一个孩子骑的竹马,与上述宋代瓷枕所绘之图又不同,除去一个逼真的马头之外,后面又牵拉一横竿,竿头各有一轮,形似小车,儿童高扬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儿童手举荷叶以代帷盖。前面又有一儿童肩扛小旗,并与另一儿童各击一锣、一鼓,热热闹闹,喜不自胜(图4)。

  演变

  竹马消失变回忆

  从汉唐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骑竹马的游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有关竹马游戏的文字早已见于汉代,而敦煌壁画中的这幅儿童骑竹马图,却是目前所见生活情景的图画,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真正在儿童中流传的简单易行的“竹马”形象。确切地说,将一根简单的竹竿放在胯下的竹马游戏,在20世纪60年代的城乡少年儿童中间仍在流行。而宋代瓷枕和明代九子墨中所描绘的逼真马头,一般在民间社火活动或戏剧表演中才能见到。所以敦煌壁画中的儿童骑竹马图,不仅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儿童骑竹马图,同时图中所反映的竹马游戏内容既是历史延续最长,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现在,要想看到儿童挥舞竹竿玩竹马游戏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城市里。儿童游戏往往是对成人世界的某种仿效,在交通工具发生变化,代步工具从车、马、轿演变为汽车、火车、飞机时,孩子们不再玩竹马游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况,马已从都市生活中退出了,除了可以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要么只可在公园中一睹马的形态——但那马往往是被驯服了、用来出租供游人游戏乘骑的,几乎完全丧失了马那豪迈英武的气度了。而且,连竹马也已经不大觅得到了。可能孩子们压根就不知道竹马为何物,竹马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的记忆。

  竹马游戏的消失,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从汉唐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儿童骑竹马的游戏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从中我们是否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生活的不少成分也没什么很大的变化。而近二三十年来,社会状态似乎已和历史上有了很大不同,竹马只是其中的一斑。

  本文作者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

  游戏图览

  斗鸡

  敦煌壁画中保存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斗鸡图,这幅图位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画面上两只雄鸡竖毛振翼,悍目发光,引颈昂首,尖嘴利爪,正相对作伺机进攻状站立于屋顶,神态乃至力量感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

  步打球

  敦煌有以步行方式持杖击球的游戏,称“步打球”。如榆林窟五代第15窟南壁中,绘一儿童伏跪在莲花座上,左手持一圆球,右手挥举一偃月形的球杖。

  步打球,又称“步打”,是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球类运动,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步打球是从马球活动发展演变而来的,除了不骑马之外,跟马球运动大体相似。

  相扑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人字披西披《佛传》故事画中绘有相扑活动的画面,查阅相关佛经资料,发现该故事画所依据的是《修行本起经》,为后汉(东汉)西域三藏竺大力与康孟详共译,翻译该经的时间为建安二年(197年)。画面中梳双丫髻、穿犊鼻裤的难陀正将全身赤裸的调达扑翻在地。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