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收藏投资

“大卖场”式展览捧杀艺术家伤害收藏者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2-25
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成交率过半但遭质疑——

“‘大艺博’又要赚钱,又要立牌坊,打着扶持艺术家的旗号,其实只是展销会。”“良莠不齐的作品摆卖,缺乏评判标准、失去良好的引导功能。”“好的东西无人问津,‘行货’却卖得好,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误导。”

日前,首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简称“大艺博”)超过50%的成交率令主办方喜不胜收,但行内却对此次“大艺博”提出了诸多质疑。

争议1 “大卖场”式展览误导市场审美

艺术市场评论人士金戈这样评价这次“大艺博”的作品:“作品千篇一律,脱离生活,没有看到学生们对于生活的感受,看到的是应付为多。我想一个是因为大多数艺术家比较浮躁,急于成名,而艺术最重要是个性,这种个性来自于对生活的体会。一个是年青一代艺术家中大多数功底不扎实,造型基础不过关,美感也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把想表达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艺术必须有自己的感受、生活阅历、个性,但他们中呈现更多的还是一窝蜂跟潮流的东西,这是年轻艺术家们的通病:“在他们的作品里无法感觉到年轻人的活力,看到更多的是丑陋的颓废的,这就是因为跟从了当代艺术的流行,也许他们认为这样才可能在市场上卖得好。我认为艺术家们当然可以表现这种情绪,但不应该是年青一代的主流。”另一方面,虽然认同学艺术很苦,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但他还是认为本次定价偏高:“毕竟是年青一代的艺术家,先要让市场接受,再提升价格。高开未必能高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陆小姐(化名)也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这些良莠不齐的作品摆在一起,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引导社会审美的功能确失,对艺术的推广来说有可能事倍功半。”她表示,国外一流的艺博会对参展作品的把关都非常严格,起到了引导大众审美和消费趋势的作用,而这场“大艺博”却是打着扶持年轻艺术家的旗号开“展销会”。

“‘大艺博’就是展销会,我们从未回避这一点。”华艺国际副总裁、艺术总监王野夫回应称,“大艺博”并没有标榜要承担引导社会审美的责任,只是一种纯市场的行为,“我们只是尝试寻找真正的市场并对市场进行引导,这个过程中,我们只对两方负责,一方是艺术家,一方是买家。我们的目的,一是不希望客户花本来可以少花的钱购买艺术品,让他们不花冤枉钱,另一方面,艺术家不能漫天要价,但他们要拿到他们应该拿到的钱。我们举办这样的展销会,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平衡点。”

“市场需要更加细分。”王野夫说,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艺术,但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并不一样,有的人买画是为了投资,所以他们到拍卖会上去竞拍几百万元、上千万的拍品,有的人是为了让自己高兴,“因此,不同的艺术机构也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有的专业推广中青年艺术家、经典艺术作品,有的做基础市场的推广。而在中国的拍卖业和画廊业,还没有时间去认真做基础的培养。”在金戈看来,整个艺术品市场出现画家多、乱的现状,艺术品市场需要认真梳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艺术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只是属于哪个层次而已。”

赖先生在展会上购买了接近20件作品,而且每件售价均在5000元以下,对于“大艺博”的看法与其他行家不同:“卖画就是卖画,明码标价,一点也不遮掩,我觉得这种形式让买家觉得很自由。不像画廊,也许几天都没来几个客人,却不敢标价,或者我们也搞不清到底他们可以打几折,还是不同买家折扣不一样。”王野夫也说:“我看中了几件作品,全按标价买下来了,一分钱也没得折。这就是我们要体现的公平公开原则。”

事实上,这一场“大艺博”的成交情况令人意外,据王野夫透露,成交率略高于50%,已经基本达到“收支平衡”:“我们和艺术家在税后五五分成,艺术家的作品贴了红点的,就一定能拿到钱,而没有贴红点的就是卖不出去,我们也没必要掩饰。”。而在此之前,不少行内人士私下并不看好本次展会的举办,认为肯定只赔不赚。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