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大赛

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启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1-12
2012年11月5日晚8点,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史无前例地采用纯互联网发布的创新形式,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盛大启动。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作为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跨领域重量级奖项,以倡导面向未来的“传承·创新·引领”为核心理念。在当晚的启动仪式上,纽约中国中心艺术总监翁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著名当代艺术家汪建伟、著名建筑设计师朱锫、著名企业家冯仑、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与1万多名关注大奖的在线观众围绕“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推动“中国创造”的现实与未来路径。此外,本届大奖的奖项设置与评奖机制也在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

作为中国首个采用纯互联网发布形式的品牌艺术奖项,本届大奖启动仪式通过网络视频、网络社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艺术家、设计师、行业精英与广大公众之间的深度对话。当晚,超过20万网友通过在线观看的方式关注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近5千名新浪微博用户参与了本次大奖启动仪式“分享奥迪艺术瞬间”的活动,新浪微博发表、转发数超过4千次。此外,更有超过1万名在线网友通过大奖官方网站和新浪微博与现场嘉宾积极互动,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规模盛大的思想交流论坛。

“作为全球最强设计品牌之一,创新设计是奥迪品牌的重要基因。奥迪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与艺术和设计之间的跨界合作,并从中不断汲取‘启迪未来’的设计灵感。”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公关总监卢敏捷表示,“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科技、艺术与设计的碰撞与交融中,一汽-大众奥迪通过24年的‘全价值链本土化’成就了中国最成功的国际高档车品牌地位。我们深刻体会到‘融汇东西’对创新的激发作用。因此,我们将‘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定为本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主题,希望通过本届大奖推动中国本土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为‘中国创造’提供助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一汽-大众奥迪特别邀请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纽约中国中心两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艺术机构共同协办本届大奖。著名策展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先生表示:“艺术与设计的跨界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主流趋势。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将国外顶尖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带到中国,并推动他们与中国杰出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对话。因此,我们非常认同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理念,也相信沟通中外的文化与思想、融汇东西方的艺术与设计将是‘中国创造’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

著名当代艺术策划人、纽约中国中心艺术总监翁菱则坦言:“让中国杰出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是推动‘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的有效途径。纽约中国中心通过打造一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空间来展现当代中国的全新国际形象,而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则通过构建一个东西方艺术与设计的跨界交流平台来提升‘中国创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谋而合。”

“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著名当代艺术家汪建伟先生表示:“在这一平台上,我们需要打通东西方的哲学与品位,在国际视野下发掘中国文化对于空间与时间的独特审美,为‘中国创造’赋予创新的思想性。我非常期待能与更多艺术家与设计师在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的平台上交流,共同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

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共设立5项大奖,其中,杰出成就奖旨在向长期获得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最高水准国际认可的个人致敬;年度艺术大奖与年度设计大奖,旨在表彰2011-2012年度代表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最高水平的创新成就者;年度艺术新锐奖和年度设计新锐奖,旨在鼓励2011-2012年度中国最具潜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与设计新锐。每项大奖将分别推举30位候选人,经过由两岸三地艺术和设计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评审团、由专业媒体组成的媒体评审团以及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公众评审团共同投票产生,并经过由靳尚谊、谭盾、刘家琨等艺术与设计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大奖主席团最终复议确定。

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创立于2010年。2011年3月,首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751 D-PARK时尚创意广场隆重举行。在颁奖典礼上,国际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被授予了本届大奖最高奖项30年成就奖,国际著名作曲家谭盾和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分别荣获了年度贡献奖和年度设计大奖,年度新锐奖和年度设计新锐奖则分别被著名青年导演宁浩和著名青年平面设计师刘治治摘得。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

汪建伟:我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是把它拆开来看的——“融汇东西”和“未来”。我理解中的“融汇”实际上是我们今天唯一的出路,因为种种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必须要突围。这个词看起来是主动的,但实际上是被动的行动。要做到“融汇”,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一种知识、系统都无法独自垄断今天的世界。当我们回归到一个更民主、更分享的历程时,“融汇”才有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起点。此外,我认为“东西”这个概念实际上不是一个方向词,而是一个关系词。在中国,“东西”意味着我们跟外部世界的任何一种关系。我们将最大的事情、说不清楚的事情称为东西,东西因而意味着一种关系。总而言之,只有在一个更开放、更民主的平台上,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未来。

朱锫:我认为这句话里的两个词比较重要——一个是“未来”,一个是“东西”。“东西”不是那个东西,而应该是东西方文化或者东西方。至于“未来”,大家都知道它肯定是必然的,但未来是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只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也就是我们可能都不存在了,那就是未来。

很显然,一个个体的未来实际上是一种假象,或者说是一种“假设”。如果说“假设”是我们的未来,那么我们该如何形成这样一种假设呢?我觉得这可能就涉及到我刚才说的“东西”。在我看来,“东西”很显然是指东西方。当我们说到“东西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分辨。因为过去信息不发达,我们发现东西方有明显的差距,而在今天这个差距已经缩小。即使推到东西方文明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东西”实际上有很多共同点,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说重力,我们不能说罗马的重力和北京的重力有所差距。这个知识是人的基本经验,它走到哪儿都成立的,并且是我们必须非常清楚的。还有一些经验因为时间、地域和种族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共同的规律,但我们也有差距,这个差距是因为时间、地域和人而产生的。

当你清楚了东西方文化两大脉络的时候,你会提出自己的假设,你会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你没有必要再去证明重力到底是不是全球都一样;相反地,你知道差距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来,我觉得我们刚才说的“融汇”实际上是看每一个人怎么去理解不变和变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自己对未来的一种假设。如果你认为这是未来,你就去做下一件要做的事。

社会各界应该如何推动“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

冯仑:用四个词来概括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方法就是——“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以及本土功夫”。以“立体城市”为例,我们采用的是“全球观”。我们在地球上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将研发中心设在新加坡,我们最主要的规划师来自于美国,其中也有日本和中国的。另外,所有的技术和方法都参考了全球的一些城市研究,比如“垂直农业”是纽约一个教授一本书里讲到的——怎么样“竖”起来节约用地?因为互联网技术,这个事情的成本变得非常低。然后是“全球观”,就是站在人类最前端的思考和方法的基础上来思考我们自己,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叫“中国心”,就是解决中国本土问题。

第三件事很重要,叫做“专业能力”。我们是做不动产的,因此做这个城市要有专业能力,除了建筑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赚钱的专业能力,就是“顺便赚钱”。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必须赚钱”,没有必须赚钱的压力你顺便也赚不到钱。“立体城市”最初的设想是设计一个大房子,很大的一个建筑。从赚钱的角度来说,这个事情成本实在没有办法让人承受。所以,从商务的专业经验来看,我们必须将建筑变成一个有点像仙人掌一样的结构。它是立体的,有些面是连着的,而有些面是独立的。这些在商务、财务和开发工程组织等方面来说是可以的,这就叫专业能力。

最后一个叫“本土功夫”,我们必须在每个地方都找一个本地大哥。没有当地大哥你不能很快地切入,这就叫本土功夫。

所以,我们讲“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的时候,“融汇东西”的关键是要解决全球观、中国心的问题,而且创造要有行动力、执行力。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商务活动当中要融汇的不仅是东西,还要融汇“东西”。这里的“东西”包括艺术、设计,也包括所有和我们城市发展相关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才是一个整体,才能够有一个新的创造。

翁菱:我认为,在今天谈未来创造,实际上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我们现在遭遇了一切的可能性,人类的文明、文化、城市、艺术、设计等都是从没有演变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好像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见过了。因此,见到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我们非常难下判断。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试图从各自的专业圈走出来,也就是说放下自己的专业姿态稍微走得远一点,看看大家到底在想什么。如果我们只想知道自己中国人在想什么,我们是很难做未来创造的。

在我看来,一汽-大众奥迪和我们是在每一个行业都想要创造树立新的标准,但又觉得非常艰难、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是更好的标准的时候,走到一起开始合作的。我们都认为,好的艺术、好的项目,包括好的商业项目一定都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国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经过批评验证之后还认可的东西。

卢敏捷(主持人):我也认为各个领域都要打通,打通非常重要,它让我们能够相互理解、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就像今天的这个网络论坛,我们也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公众、更多的网友参与到这样的话题中、能够去继续思考这样的话题。

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将如何推动“融汇东西的未来创造”?

翁菱:我认为,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和其他艺术与设计奖项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尝试提供一种“方法论”,包括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以及打通传统固有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样一种开放、融汇、跨行业、跨学科创造的方法论,将是未来一种比较好的创造前提。

田霏宇:在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已经不需要推说了,大家已经开始慢慢注意到这块了。但是,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能起到的作用是蛮大的,原因在于大奖的理念本身以及它的评选机制。比如说这次的评选方式是从专业的评选到媒体的评选再到大众的评选,我觉得把这三个层面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方式。奖项的设立也特别有趣,它涵盖艺术和设计、年度和未来这些概念,也表彰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这五个奖项的构思都做得很到位。

其实评出了谁不一定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整个活动怎么用一种健康、带有学术考量而又能引起大众关注的方式去推动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才是大奖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