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杨剑民:发掘恢复建白瓷技艺 注重传承提携后辈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1-09
  揉泥、堆贴、修整……见到68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时,他正在工作室内专心致志地创作。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杨剑民是推动德化陶瓷业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发掘和恢复了德化建白瓷刻花工艺,对德化陶瓷业工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作品的第一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刻意创新,独具风格,不落俗套,才能使人一见别有韵致,产生审美上的共鸣。”接受采访时,他如是说。

  发掘恢复

  建白刻花重放异彩

  建白瓷是德化陶瓷的传统,也是中国陶瓷独一无二的烧制手法,其中浮雕、刻花装饰工艺在宋元时期已盛极一时。但是入清以来,随着青花瓷的流行,建白瓷渐渐失传,刻花工艺也几近绝迹。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建白瓷才恢复成功,刻花、浮雕等工艺也相继于上世纪70年代得到发掘和恢复。

  那么杨老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对于陶瓷艺术,杨老一直是个有心人。1945年出生在泉州鲤城东海的杨老秉性聪颖,灵巧好学。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大专班。1965年,他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大专班陶瓷美术专业毕业后,杨老被分配到了德化瓷厂模型组工作,此后,便一生扎根在德化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在德化瓷厂模型组工作了十年的杨老意外地发现,德化有出土的陶瓷刻花残片。凭着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杨老凭直觉认定,德化历史上曾经有过刻花工艺,自己必须设法恢复这项传统而珍贵的工艺。

  杨老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大胆尝试,大概用了一年多时间,他掌握了建白瓷的刻花工艺。而让刻花工艺重见天日的机会也很快来了,那是1979年,全国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用瓷的生产任务下达给了德化瓷厂。德化瓷厂选中了杨老设计的样稿,并指定由他负责生产。杨老便趁机大胆地将建白瓷刻花工艺运用到了这批瓷作上。

  这项工艺甫一亮相,便轰动京城,引起一片惊叹。1983年,杨老又用建白刻花成功试制成套的西餐具,从而成了将建白瓷用于日用瓷生产的第一人。1984年,建白45头刻花玉卉西餐具获福建省新产品开发先进奖,在全国评比中一举夺魁,获得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轻工部出口产品展览金奖。此后,杨老又不断采用建白刻花设计制作大量陶瓷新产品与艺术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无数。建白瓷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列为全国特种瓷,业已失传的刻花工艺也随着建白瓷的崛起再次重放异彩。

  由于对德化陶瓷发展的贡献突出,1989年,杨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于1992年10月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一生热爱

  执着追求陶瓷艺术

  在采访过程中,杨老一直谦逊地表示,他的成功得益于机遇。但其实能成就杨老不平凡的事业的,更多的还是那份鲜为人知的对陶瓷艺术的坚持与执着。

  回忆起在德化瓷厂模型组工作的十年,杨老说:“虽然制模、翻主模、挑石膏、煮硫黄等轻活、重活、粗活样样都干,但接受的却是最基本的工艺基础实践与体力劳动锻炼。这些让我获取了从课堂与书本无法得到的可贵阅历与实践经验。”正是出于对陶瓷的深切热爱,杨老坚持理想,在种种困难面前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最终在恢复刻花工艺、拓宽建白瓷的应用领域以及在建白刻花艺术的创作方面有了独特的个人建树。

  1995年,因工作调动,杨老到德化陶瓷博物馆任副馆长。然而,杨老照样没让自己闲着。他不但继续组织人员研究和发掘陶瓷传统工艺,而且还不断将传统工艺与自己的艺术创作相结合,推出新作品。

  1999年9月,应福建省人民政府之邀,杨老创作设计长60厘米建白闽龙出海瓷雕,经审评获准制作生产供货,作为国庆50周年进京代表团礼品瓷。他与其次子杨东旸合作的建白维纳斯影灯、建白渡海观音瓷雕,1999年12月分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铜奖。

  近年来,退休之后的杨老还致力于扶持德化当地陶瓷工艺的发展壮大。他先后受聘于多家陶瓷企业,担任艺术总监,亲临车间指导、帮带一大批陶瓷艺术人才。

  注重传承

  提携后辈无私奉献

  注重传承,这是杨老始终恪守的社会职责。无论是谁,只要他热爱着陶瓷艺术,打一个电话请杨老帮忙看一看,杨老都二话不说,马上前往。这种无私的艺德在德化陶瓷业界得到了公认并且让人尊崇。

  在杨老四十多年与陶土相伴的日子里,他究竟跟泥土有过什么样无声对话?他对陶土究竟倾注了多少的深情?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老又把这种感情传递到校园,带给热爱陶瓷艺术的后辈们,直至今日,三十年间从未中断无私的奉献。

  眼下,杨老就带着5个徒弟,其中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就有一个教师和三个学生拜他为师。杨老还兼任着陶瓷学院的客座教授以及职业中专学校的高级讲师。

  在采访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杨老的社会责任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才的传承培育上,更多的还在于对当前年轻一代的创作表现出的忧戚与期冀。

  “一件真正好的作品,有几个衡量的标准,包含了材质、工艺、艺术氛围与文化内涵,而其中最难达到的便是艺术氛围与文化内涵。”杨老说。杨老常劝诫年轻的创作者,首先要沉下一颗心来创作。

  除此以外,杨老希望年轻一代的创作者能够多读书,用文化武装自己。不但诸如《陶瓷工艺学》等教科书要读,掌握造型、彩绘等基本的工艺技法,而且文学历史的书籍也要读,要广泛涉猎,提高文化修养,让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