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民俗工艺品多为成年人收藏 如何童趣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1-02
  最近去超市,几乎所有门店在一进门的位置都摆放着西方万圣节用的道具,南瓜灯、面具、帽子、披风……每每看到这些,心中都升起一阵悲哀。

  因为鲜艳的颜色和奇奇怪怪的造型,这些商品马上会吸引孩子的眼光,很多孩子都会立即上去拿起一两件商品把玩。在把玩一阵之后,都会问自己的父母,“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自然而然,家长要向孩子们解释这是西方人过节用的。如果孩子再问得多一点,那么这个节日的名称、来历、习俗,家长也会想办法告诉他们。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来成长起来的小孩子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还能剩下多少认知。从“圣诞节”到“情人节”,再到“愚人节”、“感恩节”,现在又是“万圣节”,剩下的似乎只有“复活节”了……

  仅就万圣节来说,除了“削南瓜”还能称之为有些手艺外,剩下的过节用品基本可以靠量产解决。但为什么恰恰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反而可以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呢?

  最近在做“寻找手艺人”系列的时候,每做一期都会被一门技艺的艺术性与背后的文化性所吸引。但是琢磨之后,也发现这些手艺有一些共性。比如很多手艺老百姓真正想起的日子都相对单一,剪纸、年画等都是过春节的时候才会想起,而且现在慢慢都已经开始不流行了;还有如料器、火绘葫芦等技艺,一般都是成年人收藏或者把玩的东西,所以,这些民俗性的工艺品都有一个共性——离孩子太远。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制作工艺的复杂以及成本问题,很多工艺品确实与孩子有些距离。不过,几乎所有工艺品背后蕴含的都是一种民俗的文化,现如今不考虑利益因素只会单纯好奇与感悟文化的,孩子自然是首先的选择。也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才能让这些技艺更好传承下来。所以,为什么很多技艺大师或是相关部门甚至是企业,不能去研究一下如何将这些民俗性的东西与孩子们的兴趣点相结合,让他们能更多地去领悟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

  挣钱的事情,去和大人们交流;文化的事情,就和孩子们聊聊呗?

  姜子谦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