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磊:上海美术馆的迅速转换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10-08]
2012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开幕,上海艺术博物馆系列终于完成了它的完整格局:“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它的转型和拆分意味着整个上海公立美术馆的一次大转型。记者采访了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探讨上海美术馆转型的缘由和转型之后的未来方向。
记者:李馆长您好,上海美术馆此次划分成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能否介绍下两馆建设的过程发展的变化、功能区分等?
李磊:上海美术馆的展厅是跑马厅建筑,对于上海来说,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在两馆建设之前,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这个美术馆无论从展厅数量上和体量上都是很有限的,我们的市立美术馆包括上海美术馆和刘海粟美术馆加起来的总面积也只有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也就是6000多。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来说,这样一个美术馆配比,无论是从功能上和对社会服务都是不匹配的。上海的文化艺术机构这么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丰厚的艺术作品,仅仅是上海美术馆它的收藏就达1万3000多件,以前也因为是这个美术馆的体量有限。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场地,主要还是做临时展览。
从美术馆的功能布局上来说,原来的上海美术馆基本上近现代和当代的都是在一个场馆里面,这个场馆展示面积也就是5800平方米,我们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像上海双年展我们举办了八届,随着每次展览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明显觉得这个场馆不适合做当代艺术,甚至有些大型的国际性展览也是因为我们场地的原因未能举办。
我们观察国际文化大都市美术馆、博物馆的结构,通常会发现像巴黎它有展示古代艺术的,有展示近现代艺术的美术馆,也有展示当代艺术,他们的功能有区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这样一个功能划分主要是基于对美术史的研究,和对公众教育的那种方面,收藏归类。对于上海来说,实际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一个需求。知道上海博物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和展示最好的一个博物馆。我们以前的上海美术馆承担了上海近现代和当代综合的。如果说从美术馆布局来说,实际上上海需要一个中国近现代艺术这样的一个艺术展,同时也需要一个中国当代艺术为主要的收藏研究展示。
对于上海来说,实际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一个需求,上海博物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和展示最好的一个博物馆之一。我们以前的上海美术馆也承担了上海近现代和当代综合的收藏,如果说从美术馆布局来说,实际上上海需要一个中国近现代艺术这样的一个艺术展,同时也需要一个中国当代艺术为主要的收藏研究展示,要有这样一个空间。
记者:那世博园区改建成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缘起是怎样的呢?
李磊:世博会之后,上海世博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在世博会之后,这些场馆如何利用?世博园区如何发展?上海这座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契机,它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同时也有了这样的一个需求。所以,在后世博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当中,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一个文化、创意、会展、休闲这样的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以文化为内容,以创新为导向这样,一个大的功能区。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规划背景下面,上海进一步讨论这些场馆的使用当中有一系列的场馆转型为文化设施。
中华艺术博物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是这个若干项目文化设施,上海在“十一五”后期到“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推出的一系列。这是当中比较重要的两项。中华艺术博物宫是在世博会中国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大家也知道世博会中国馆它作为一个中国的象征,既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媒体的眼球,也承载了广大观众的一种期待。世博会中国馆的改造,首先它对中国文化精神一个传承和弘扬。所以,无论是从这个建筑特色到功能开发,到以后我们的文化内容,实际上它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基础的。一方面是要整理和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又要兼容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化。这也是世博精神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我们上海文化建设的一个方法。可以说中华艺术宫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不仅仅大大提升了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整体,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美术强国,这两个馆的建设使得中国在世界上具有了超大性能艺术博物馆的一个硬件。同时,对于中国美术博物馆的分类也进行了补充,也是一个尝试。
记者:中华艺术宫的首次开馆展包括5大特展和“海上生明月”主题展,请问有哪些亮点?
李磊:有几个亮点特别的向观众推荐,从我们这个展览的一个框架来说,基于三句话12个字:“立足上海、携手全国、面向世界”,这是我们整个总的策展的理念。
首先是立足于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祥地之一,这样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的成就。我们组织了海上升明月这样一个大型的展览,这个展览就是要告诉大家上海这100多年来,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因为清朝末年在绘画传承,传承和创新方面从美术向生活的美术转化过程当中,海上画派到底是什么样的面目?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过一个完整的长期展览,让广大观众去了解。我们这次推出了海上升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帮助大家了解上海近现代美术100多年来的发展。其中,任伯年《群仙祝寿图》包括这一路下来许多时代当中的作品,像清朝的、民国、到解放后的很多精品。都是我们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的珍品。
立足上海当中还有一块是我们整理和推出了七个名家艺术陈列,这些艺术家既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大家。同时,他们又有作品完整的。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比较好的硬件条件,就把他们的作品进行整理,系统的介绍给观众。一方面也是表达我们对捐赠者的一种宿愿,就是对他们进行专管,以前就有这个愿望。同时,因为这些艺术家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巅峰人物,他们作品的成立使得大家可以通过一些个案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这只是我们第一期推出的项目。
记者:原有的上海美术馆划分之后,在管理模式上有何变化,人员的配比中发生了哪些调整?
李磊:目前这两馆还是在一个初创阶段。从资质上,中华艺术宫主要是延续上海美术馆原有的结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一个新设立的单位,我们从血缘上和现实的工作上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是两个单位,但是我们是非常紧密的,工作上都是在上海市文化广播管理局的领导下。其次,我们现在在考虑一些创新的思路,工作会一步步做。创新的思路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第一,是理事会决策。我们希望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这个当中有一个理事会。第二,学术委员会评判,基金会支持。同时,引进第三方的平台,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一个馆外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是基于对社会的满意度,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说观众满意不满意,外面的学者满意不满意。对我们的学术满意不满意,对展览满意不满意,对配套服务满意不满意等。
记者:这样的类型与之前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其实理念是很不一样的。
李磊:对,是一种创新。当然,真正要做好这个还是有一个过程。我们原来是一个国家设立的事业单位,共有100多人。如今,实际上我们在管理上一方面我们原来的上海美术馆团队作为管理核心,同时又聘请了世博的运营管理公司,来帮助我们对这个场馆进行物业化管理。这个就是把场馆硬件的管理交给物业,这也是进行专业化管理,形成模式。
记者:行政架构现在会有一些改变吗?
李磊:目前没有。
记者:美术馆的转型主要是政府在进行大的投入吗?政府在其中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李磊: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在建设两馆过程当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今后在运营当中依然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从世界博物馆运营的基本模式当中,政府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政府是保基本、定方向,真正良性的运行还是要靠社会,所以理事会建设和基金会建设非常重要。在这个当中,就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机制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到一起,共同建设艺术馆。实际上,也参与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设,不管是抓服务还是信息这一块,大家做了很多。我们从立项到功能定位,到整个的建设和运营的推动都是上海市政府为核心,可以说这两个馆就是政府支持。美术馆需要一些机制性的保障,就是一些机制的设计和新的运营模式的设计,政府最主要的工作是设计和完善。真正的运营还是靠美术馆。
记者:那在美术馆转型之后运营上感觉美术馆,规模变得如此之大,这个时候您感觉会有困难或者有压力吗?
李磊:规模已经扩大了十倍。困难也很大,首先是理念不一样,上海美术馆原来的体制,100多人的机构还是能够做的比较好。我们也做了很多社会影响的工作,总体来说还是在美术届的范围,中华艺术宫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华艺术宫的建设它所承载的对于文化的象征,它的建设和它的历史就赋予我们更高的要求。这样的一个考虑不仅是从美术届来考虑,它有更大的一个社会需求和社会诉求,所以在这一块要及时关注。其次,因为空间大了以后,它所需要内容的体量要比较大,足够丰厚的内容。第三,因为我们更加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场馆,大家对艺术质量,对学术研究的成果有要求。它会比较最好的博物馆来要求,这样的话,我们要做到世界一流,实际上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努力。
记者:中华艺术宫从最初决定搬迁到开馆,经历了多长时间?
李磊:真正对外公布是去年的10月13号,现在10月1号开馆,实际上也就是一年的时间。
记者:这一年完成了怎样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时间太短?
李磊:非常大的工作量,首先是对中国馆原来的场馆的拆除、改建,中国馆在空间上改成专业的博物馆,在它的功能和布局上都有改建。同时,我们第一期的展览,这么大型的展览,从策划到展品的梳理、内容的梳理,都是非常细、非常细。时间上,我觉得一年也是做、两年也是做,三年也是做,当然时间长可以做得更精密一些。但是,从我们社会发展大趋势来说,工作需要这样的,需要我们迅速的转换,把世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资源,这个速度还是需要。对我们来说,要把它当成一个100年做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场馆建设速度两年能够完善,我们如果说有三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例如我们需要三年能够成为最好的美术馆,五到十年成为世界最好的美术馆。要实现最好的美术馆,除了收藏之外,还有好的展览和好的文化。
记者:成为亚洲最好的艺术博物馆会有一个设计的目标,如何去达到这个目标?
李磊:理事会、基金会作为一个管理的顶层设计,它在设计过程当中,具体落地还是一些业务工作。比方说像我们很具体的,一年要能够做到两到三个,国际著名博物馆合作的,大型的艺术展览。一年要做两到三个在国内形成重大影响的。一年能够的场次,要做200场。我们希望能够将美术馆形成一个学校,美术课程教育的一个课堂,学校把我们展示的展能够写进学校的课本。小学生在受教育的,都知道这些作品,让他上课的时候,这个课程教育能够接待500个小学生上课。这些我们也都在进行一些目标的设定,所有来到中国的各国人,他们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有必要了解中国的美术,了解中国美术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像我们去巴黎。
记者:那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如何去保证?
李磊:这两块,我们学术研究方面,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很多的大型展览,除了我们馆自己的学术力量以外,比方说海上升明月策展,锦绣中华的策展。这种合作还太少,名家馆的策划是我们美术馆的同事,里面具体的策展当中还有两位博士和教授。所以,我们学术力量都是开放的平台。这也保持我们的活力。从我们美术馆来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学术,一个展示平台。
记者:前期政府可以投入,以后艺术宫会如何持续,或者说实现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李磊:目前我们是政府投入为主,之后我们会尝试着一部分的通过基金会来收入,也会尝试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机构合作。这个基金会是我们专项的,中华艺术宫的专项。
记者:艺术宫目前的成本主要在哪一块,艺术宫的规模扩大了这么多?馆内人员会增多吗?
李磊:展馆改建、硬件设施,比方说一个展览的投入包括策展、借展、运输、保险、公共教育、研究出版、人员。人员还是原来的上海美术馆的人员。目前从我们事业单位这个角度来说,总的人员还是控制。可能不太会有在体制内扩大的一个可能性,我们还是会通过社会化的一些合作方式来解决我们在核心部位的人员。
记者: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人员组织结构呢?
李磊:目前还在研究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机制来运营当代艺术博物馆。至少目前不想把它办成一个完全体制内的一个事业单位,因为是新设立的,还是想进行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具体的现在没有定,日常工作是由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筹建办完成,我们有一些人员上的支持。目前上海美术馆的所有人员分成四部分,上海美术馆一拨,原来美术馆还必须要运营,新馆的筹建,支持当代艺术馆筹建,还要支持刘海粟美术馆的迁建。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