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香港地铁成为移动美术馆 向市民公开征集艺术作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8-21
香港多条新线路将相继于2014年起开通,“港铁新线路车站艺术计划2012”推出,向市民公开征集艺术作品

这是一期全新的“车站艺术计划”。7月份开始,在港铁诸多车站的橱窗广告栏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则广告———“港铁新线路车站艺术计划20 12”公开征召作品提案。“本港多条新线路将相继于2 0 14年起开通……港铁公司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推广办事处合作,为三条兴建中的小区铁路:西港岛线、观塘线延线和南港岛线(东段),公开招募车站艺术作品,欢迎香港有公共艺术创作经验人士于2012年9月28日前提交方案,海外人士亦欢迎与本港居民组队参与。”那些充满着空白质感的地铁车站在等待着知音———等待你们的精心描摹、等待你们的悉心装饰、等待着你们的创意肆意挥洒,等待着你们的艺术在空气中弥漫……

诚然,地铁这个缺乏空间参照物的地下空间只要完成交通功能就算是有功无过,就算是天下大吉了,但港铁却偏偏想让这原本单调生硬的地下空间在完成基本功能的同时,满足生活中的文化艺术信息汲取的需求。地铁成为了移动美术馆。“艺术之旅”不再是一个虚拟的意向性的词汇,而是真真正正的一段段艺术的旅程。而此次,这个旅程的规划者可能就出自于最普通的民众。

在封闭的空间中找寻突破口,如何对接都市与自然是地铁艺术的思考课题

李展辉,香港本土著名雕塑家,善用不锈钢。

与其他雕塑家的不锈钢作品截然不同的是,他的眼睛可以在灰蒙的都市中看到山水,他的不锈钢可以在坚硬中流淌出灵动来。南都记者在他位于火炭的工作室里看到了满屋子不锈钢打造的飘浮的白云、凝固的流水和散落的石头,俨然是一幅立体的不锈钢打造的山水之画。

而这幅不锈钢之画在地铁南昌站车站大堂的客户服务处窗口前也可看到。一根屹立的方形石柱漆黑透亮,上面亦有一些滋长着的线条,在石柱的顶端生发出的是不锈钢的“枝叶”,与天花板融于一体。对了,这个作品就叫做《融》。

高楼大厦在他看来就是大自然中的高山,纵横交错的道路是河川、人流车龙是淙淙不断的流水……正如李展辉在其它作品中的小趣味一样,在这里,起到支撑作用的黑大理石柱就是树木,不锈钢的顶部雕塑就是开的枝、散的叶,生发的花。在地铁这个封闭空间中,原本无自然之说,但李展辉的这一座雕塑犹如一幅立体画,虽无水墨、虽无纸砚,却有留白、有联想、有书画之美,都市与山水、地铁与自然这看似相悖的概念就这样在融合。虽算不上园林胜景,鸟语花香,却值得慢步稍作停留。

“这不仅是一个单体雕塑设计,还是要将雕塑与空间、环境、建筑完美结合。”在创作完成已经快5年的今天,李展辉提及这个作品时还是颇为激动。这不仅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对都市与山水两个课题的思考,更是寓意香港铁路网络不断扩展,就像枝叶扩散,让港人享受铁路带来的方便和好处,此外,还希望市民能够以较为放松的心情在都市中休憩。

柱体,无一建筑不需要,天花,亦是如此。但李展辉的创新与创意让这柱子、天花也变得充满着幽默的趣味,在最为寻常最为普通的地铁车站空间中生发出一些别致与浪漫。

而这不过是香港地铁车站艺术建筑41件作品中的一件而已———他们有别于在车站内放置一些艺术品的生命是从放置开始的,他们是从车站设计与建筑之始,就已经成为车站建筑的一部分。

正如李展辉在表达对都市与山水之间的思考一样,所有的艺术家们都将自己“袒露”在穿梭人流之中,或是心情、或是思考。事实上,如何在封闭空间内找寻自然的味道,成为他们中的多数在努力追求与突破的。地铁大围站,艺术家冯澍用陶瓷与不锈钢制造出一支“昆虫部队”。这不仅是他小时候的梦想,被放大了几百倍的蝴蝶与蜻蜓有色彩缤纷的传统中式花纹陶瓷做身躯,并配上不锈钢制造的翅膀,简直就是营造了《后昆虫时代》的梦幻。此外,包括中环站的《山高水长》、太古站的《假山石》、佐敦站的《柿子树》、观塘站的《滴翠》、香港站的《四季》等在内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在显示艺术家们在现代都市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求索。

而针对是次艺术计划的作品征集,据港铁公司副总经理(项目及物业传讯)苏雯洁表示,入围的艺术作品须考虑相关车站及其周边环境的文化、社会、地理和环境特色,须配合有关场地及位置而特别设计,并须在技术上可行。作品提案应能优化港铁车站内或车站周围环境,提升车站的特色,为乘客带来欢愉、舒适的旅程。

覆盖艺术家、新晋创作者、普通民众,连儿童画都有机会成为公共壁画

事实上,港铁这一公共空间并非只是对艺术家们开放。正如此次“港铁新线路车站艺术计划2012”公开征召作品提案中所提到的,本港居民均在受邀之列。据苏雯洁表示,在设计车站的艺术品时,港铁公司会采用小区参与和公开征集的方式,加强与地区的联系和本地艺术工作者的参与,推动小区艺术,将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车站的设计中。“例如,港铁公司于2008年举办的‘港铁观塘线小区艺术计划’就会邀请学生为观塘线高架路段桥身创作壁画及马赛克,展现观塘一带的地区特色。另外,兴建中的西港岛线也展开了”情系港岛西“和”西区印象“两个小区参与计划,鼓励公众和地区人士参与创作,作品将成为西港岛线三个车站的艺术品装置。”

正如她所言,在北角站的A出口处就有一个由北角区儿童与艺术家何弢共同创作的《我爱北角,北角是我家》的作品。这就是一次“命题作文”,是儿童绘画、素描和笔迹的组合体———它将主题一致的孩子们的作品拼在一起,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对北角的印象,然后由画家创作成两幅大型独创性画面,固定在沿入口100米的墙板上。与此类似的还有荃湾站外的《流动城市》和牛头角站高架路段桥身的《健康城市》等三组艺术作品,均是由小孩及学生共同创作。此外,港铁沿线多个车站设有的“小区画廊”亦会举办短期艺术展览,展示区内学生和非牟利团体的创作。

而设于中环站的“艺术管道”亦供新晋艺术工作者、设计师和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士举办视觉艺术展览。从港铁艺术建筑、艺术管道,到小区画廊,港铁车站艺术计划覆盖成熟优质的艺术家设计师、新晋艺术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等多个创意阶层,在车站这个空间内,不论年龄、阶层,不仅有欣赏的权利,更是有平等创作的机会。

“港铁车站是小区的重要部分。为了让乘客及市民更容易接触艺术,欣赏到本地及海外艺术家的才华,所以,推出的‘港铁车站艺术’计划覆盖多个不同层面,为艺术家、学生和小孩提供平台,在车站长期或短暂展示艺术品,展示他们的创作天分,令艺术注入乘客的每一程。这样可推广本港的小区艺术,而通过小区参与,又可增加各区居民对其区内港铁车站的归属感。”苏雯洁说。

艺术计划刺激潜意识,对审美与人文情怀潜移默化

与内地这两年兴起的地铁公共艺术不同,早在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机场铁路包括机场快线和东涌线时,港铁公司(即当时的地铁公司)决定把艺术元素引进铁路网络,推出“机场快线艺术品计划”,邀请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机场快线及东涌线车站创作艺术品,让艺术品融入车站建筑当中,并借此反映香港人的生活和文化。例如,东涌线奥运站的月台墙身印有运动项目的壁画,就是借以表扬香港运动员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残奥会上的杰出表现的。

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表示,不仅在香港,在国际上有一些城市都相当流行地铁艺术,特别是俄罗斯已经有专门的概念叫地铁公共艺术。这首先是地铁空间内商业广告和艺术品空间的博弈问题,涉及到地铁经营方的理念和策略,“地铁毕竟是一个公共空间,是人流特别聚集的地方,与城市的文化发展、百姓的需求应该有联系”。

在他看来,艺术品进地铁不是单纯地将艺术品放置在地铁内就完成了它的文化使命,它应该对公众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不过,亦有民众表示,地铁中人流量虽大,但基本都是步履匆匆,能停下来仔细观摩艺术品的人少之又少,地铁公共艺术对于公众审美能否产生有效的作品?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表示,港铁车站在试图把功能性与艺术性部分相融合,营造出功能与艺术不分彼此的环境。这对乘客而言已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艺术培养。“虽然乘客们往往脚步匆忙,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艺术品没有发挥作用。对艺术感觉的培养,与欣赏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因为,艺术的培养不是知识型的,是激发人一种潜在的东西,与人性深层的东西触电,是印象的激活。艺术的培养不是要站在一个雕塑面前看一个上午,而往往是在随便瞥了一眼中慢慢生成的。”于长江说,“公共场合的色彩、设计对社会人口的影响,不是意识层面的,而是潜意识层面的。在无意识中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在慢慢地影响人们的审美与人文情怀。”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