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广东工地挖出唐宋民窑 叠烧垫圈似现代"甜甜圈"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8-21



  在一座1米多高的土堆下,密密麻麻地堆叠着成千上万块唐宋年间的瓷器、陶器碎片及完整物件!南雄市2名爱好文史的市民无意中在该市站南路一处工地发现了一座疑似大型古窑遗址。

  记者昨天赶到现场,经提取古陶、古瓷样品供专家鉴定证实,初步判断这是一处横跨唐宋两朝的大型民窑。该发现为南雄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会点提供了重要物证。

  目前,南雄市政府已对该古窑遗址进行保护,严禁施工部门破坏遗址。

  大量古陶瓷镶嵌于黄土之中

  当记者昨天走进位于南雄站南路这处施工现场时,多台挖掘机正在紧张地作业,一座长约十多米、高约1.5米的土堆静静地躺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一个角落中。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各种陶片、瓷片镶嵌在黄土中,尽管各种各样的红陶、黑陶、灰陶片大都破损,但重重尘土仍难掩其风韵。

  轻轻扒开泥土,随处都能抽出一块块薄厚不同的碎陶片,仔细辨认仍可以看出几乎每一片陶片的纹样都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完整的瓶罐被埋压在泥土深处保存了下来,罐体有一股微微发亮的釉色。

  而在工地靠近河边的另一端,则是另外一个同样密布着大量精致瓷器残片的遗址。

  中国古陶瓷协会专家郭惠雄在看到记者从现场捡拾而来的陶罐、匣钵、陶片、叠烧垫圈等样品后,认为:“挖掘出的大部分器物都具有‘底脚平切’等明显的宋代风格,一些残片可看出具有宋代‘影青釉’、‘酱褐釉’和‘莲瓣纹’等工艺特色。”

  实地勘察后,郭惠雄又从现场发现了一批带有唐代特征的瓷片,由此判断该处遗址很可能是一个横跨唐宋年代的大型民窑。

  成为南雄是海陆丝绸之路交会点的物证

  郭惠雄说,自从唐代张九龄开凿梅关驿道以来,南雄作为中原人南迁岭南后的第一个聚居地,吸引了许多带有先进陶瓷技艺的工匠前来落户。大量人口的南迁和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令岭南和外销陶瓷的需求急剧增大。自唐宋年间开始,南雄便开始涌现出一批较大规模民窑。站南路新发现的该处古窑遗址,可以肯定是当年产销两旺的大型民窑之一,也为南雄作为海陆丝绸之路交会点提供了重要物证。

  站南路这个大型古窑遗址和之前发现的相关古窑遗址可以证明,唐宋时期南雄窑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在岭南地区都位列前茅。

  特写

  这个是古代的“甜甜圈”吗?

  原来是烧陶瓷时用来与火隔离的!

  记者发现了大量像现代“甜甜圈”式样的叠烧垫圈(见上图)和一个双层头盔式样的陶钵。郭惠雄说,使用垫圈和匣钵烧制陶瓷是宋窑特有的工艺。“宋窑烧制陶瓷时,将陶瓷产品放在垫圈或匣钵中,让产品与火隔离起到保护作用。建筑工地上发现大量的叠烧垫圈和匣钵,可以证明该处曾烧制过大量的陶瓷产品,是一个大型的民窑。”

  此前发现的古窑

  莲塘坳窑:宋代窑址,位于南雄市全安镇陂头莲塘坳村。主要产青白、灰白瓷,器形以碗为大宗。

  铺背窑:宋代窑址,位于南雄市郊铺背村约100米处。主要产碗、盘、杯、盅等。

  水南窑:宋代窑址,位于浈江河南岸。

  链接

  4万人口的南雄年产瓷器数十万件

  之前南雄曾先后发现三个大型的古窑场遗址,从其窑口分布可以考证宋代南雄每年瓷器产量至少有数十万件。而清代《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宋代南雄全县只有人口48886人。如此惊人的陶瓷产量在南雄本地根本消化不了。

  南雄学者郭隆钰考证认为,根据南雄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南雄窑生产的瓷器最大可能是南下广州后外销。“南雄至韶关有浈江,航程约100公里,10吨以上的木帆船畅通无阻,韶关至广州有北江,航程约300公里,比较大的船只也可通行。由南雄窑场把瓷器装上船,3天左右就到达广州。像这样运量大,航行时间短的优越条件,就是南方各省的窑场,也不多见。”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