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新帛画探索者穆益林:千载古画种 光色相交融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8-08



元宵印象NO.3 元宵夜》 穆益林 作

  今天,一位沉寂了30多年的上海画家,在上海美术馆展示他这些年来的心血之作。而不久前,中国国家画院为之举办的首次个展,已引起北京美术评论界的高度赞赏。他就是68岁的穆益林。

  “消失”有原因

  穆益林在上海美术圈的知名度恐怕还不如他的两位千金。他那两位如花似玉且热爱美术的女儿时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展事,总有不少熟人招呼。而穆益林纵然偶尔同时出席,也是“识趣”地保持距离,跟随在两千金后,微笑不语。但穆益林在美术界同辈和前辈那里,还是颇受人敬重。他年轻时在国画上的天赋就已引起美术界的重视。1979年他的水墨画《无产者》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创作奖。同年,水墨作品《台风季节》在上海美术大展上与陆俨少作品并获一等奖。然而,没过几年他就渐渐“消失”了。很少有他的画出现在展览上和艺术市场上。那都是因为他爱上了中国最古老画种之一的帛画。

  沉迷属偶然

  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的帛画,曾经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这种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创造了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最高峰。现在陈列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晋、唐、宋代传世名画,基本是画在丝织品上的。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也震惊了世界。但如今中国画基本上绘于宣纸上,帛画式微了。

  穆益林说,他沉迷于帛画是出于偶然。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作绢本工笔画《雨中情》,“着力太过,画过头了。于是我试着在画上再蒙一层薄绢,结果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朦胧感。从此以后,我开始探索如何在古老帛画的领域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探索有成果

  穆益林对各种丝织品、颜料在艺术表现上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践。他不仅研究古代帛画色彩艳丽厚重和经久不衰的原因,还从现代女子的轻纱丝巾薄遮厚叠时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中获得启发。他发现,在帛上面如果只按传统方法单纯用矿物质颜料画上去,虽然颜色很鲜亮,但还不能充分表现丝绸材质亮丽、闪烁变化的特点。1994年他看了在丝绸行业工作的老同学印染丝绸围巾的过程后,顿悟出帛画的丝绸材质与其他绘画材质完全不同的独特之处,那在于它有很强的透叠性能、光折射与反射性能。其色彩可染可涂,具有很高的色彩饱和度。他用丝绸染料与中国画颜料混合应用进行创作。渐渐摸索着在帛画的正反两面采用不同色料和不同的图形相叠相映进行创作。1996年的元宵深夜,穆益林完成《闹元宵》的创作后,画面上出现的奇特效果出乎他的意料,画面色彩效果会随观画的视角不同、光源不同以及光线对画面照射的角度不同而变化,时而绚丽夺目,时而淡雅含蓄,光和色彩相互交融;色彩厚重却不湮没帛的肌理效果。在绘画的形式、题材、风格上,他不拘一格地将传统山水章法、现代抽象构成等熔于一炉,创造出帛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艺术样式。

  中国艺术理论界元老王朝闻先生欣赏了穆益林的帛画后,称赞“有创造性”。国画家陈家泠说:“穆益林找到了一条属于他的领先一步的艺术之路!”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