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风荷翰墨香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7-26]
关于“荷花”,有太多的理解、想象和情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荷花,不管是精神、物质、求欲、认知还是审美。因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佳评,于是“花中君子”便非她莫属。“绝色风荷”文化创意品牌系列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发展、延续。
对于“荷花”,不仅仅文人墨客甚是喜爱,对于生在西湖的杭州人来说亦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杭州是个美得不寻常的地方,一年四个季节都有赏花的节日,夏天原本是个除去炎热就没有什么情趣的时节,但是西湖边那成片成片的荷花却成了大家御热前赏的习惯,特别是西湖2011年申遗成功后,西湖荷花自然地拥有了更加多人的关注。
2012“绝色风荷”文化创意品牌系列活动于7月12日上午在唐云艺术馆隆重举行开幕仪式,展览于7月18日圆满落幕。“绝色风荷”文化创意品牌系列活动旨在借荷明志,但却极大的立足于公共文化、艺术的传播。整个活动并没有太多的文艺噱头,也没有夸张的场面宏大,相应的,却是在深思熟虑背后的精致典雅。
纸上风荷亦绝色,一笔,一纸,一墨,一手,“荷花”便跃然于纸,就那么尽情的抒写,不带半点的功利、虚情,她,或者是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且让我们去现场看看,去细细查味,这些美丽的画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绝色风荷”之刘知白。对于刘知白老师或许知道人的并没有太多,但是这幅《清凉世界》却足以让人一见铭心。用“驻足观赏”来形容这幅画的接受度已经过于平淡了,因为作品形象给人带来的不是震撼,而是悉心。没有对一滴水的描绘,但荷花就这么亭亭玉立于纸面,就如同西湖中的一枝红。不需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去解说,即便是抛开一切技法与审美思维,我们也可以很欣喜的说:“就是这样!”“这就是荷花!”,这样的欣喜是心灵安静下来之后的体味,是最直接、最清爽的赞叹!观者几乎人人摄影留念,如此夏日只为借取您一叶清凉。
“绝色风荷”之李奇茂。李老师的作品乍一看很是让人费解,若是拙人定当认为与“荷花”无关。然而,今天的我们再去谈“荷花”已经对作为植物属性的花没有太大的关系,“寓荷于艺,墨述风骨”却更能体现“绝色风荷”所要表达的情愫。多给自己几秒钟,我们会看到这作品中的竹林七贤,至时,所有作品要表达的就一目了然了。对文人风骨的描绘,不仅仅只关乎作品创作的题材,更重要的是画中人品格对当代人的传输,这便是作为展览最重要的作用——来到现场,亲临体会,将意义深远。
“绝色风荷”之胡汀。“我喜欢这幅”“我就喜欢这样的”,胡汀老师的作品《莲塘清韵图》特别的受孩子们的欢迎,色彩艳丽、描述详尽,一眼望去会有一种回到童话的感觉,缘于至真至纯。“真”和“纯”是荷花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认知,这或许就是她深得人爱的原因所在,纯真的物象总是人们无尽追逐的。对于美,没有人会吝啬,这样的爱之切,借笔墨情传达出来,少了撕心裂肺,却多了来日方长,可感动,可惆怅,可幸福,可伤感,可激昂,可平淡,可……
“绝色风荷”之王秋童。王老师的《妃子明妆》特别亮眼,不是因为王老师来自香港,而是作品在创作意味上的突破。中国绘画直抒胸臆者多,王老师将荷花寓妃子,可见荷花对于王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而观者更多的却注重了王老师的表达形式,很是启发人,让大家对“荷花”的故式思维得到了舒放,隐隐的,很多人在思考着荷花似乎还可以这样、那样的表达,头脑开始随着作品转动,于是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之间开始了交流。这是不是也是“绝色风荷”之一绝呢?
“绝色风荷”之罗剑华。放眼望去,展厅中不得不提的作品不止一幅,而罗老师的《荷塘清趣》四条屏就在其中。所以突出,缘于笔意清甜、技法娴熟,不少有绘画学习经历的都在作品前模仿或学习罗老师用笔。交流之声不绝于耳,错对无需论证,观者心中自有自己一番见解已是难得,更何况在观赏中还在学习呢?“绝色风荷”或许有诸多深刻的文化目标和立意,但这些也同样是对展览最好的赞誉和效应的说明。
“绝色风荷”之刘西洁。荷花盛开在炎热的夏季,但是她的生命力却像春天一般的明媚,刘老师的《天朗气清》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丝惊奇。刘老师善用赭石色,温温的暖色透露出的激情并不强烈,然而作品强烈的叙事性,却反衬出观者自己的故事。刘老师的作品总有一种孩童般的纯净,画风大气洒脱,然而画面却活泼可爱,甚至带有几分调皮。这样的情感,很容易勾起观者的回忆,从而产生巨大的认同感,似乎我们也有、或者我们也能想像如此的场景。这样的认同,打破了观者年龄、性别、环境的局限,使得刘老师的作品生命力很旺盛,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形成自己的固有个性,这是不得不叫人佩服的定力和感染力。
“绝色风荷”之黄骏。一幅《荷风》让黄老师一时间成为展厅内讨论的焦点,缘何?当代绘画语境在杭州还不成熟。对于黄老师的作品,我们多了一份解释,黄老师立于传统审美却突破于当代语境,对于继承传统同时思考材料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人坚韧不拨和反省自我的精神。这不仅仅是艺术家应该学习的,也是所有人应该为之学习的。优秀的艺术家要推介于人前,首先要让人知道,而不是在所谓的圈子里去游说作品有少价值,这是作为艺术推广人非常重要的专业素养,摒弃急功近利,注重悉心培育。
“绝色风荷”之姜永安。《卷收风荷好姿色》,一听到名字就感觉这里是有故事的。姜老师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并且非常有生活情趣,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意识形态下的阐述往往极具个人情感,然而姜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善于把自己的东西融合进观者心中,很容易的就把审美高度集合起来,形成观者自己的情感描述。你既可以简单的读故事,也可以尝试解读作者创作意图,甚至可以综合自己的看法去探寻作者更加内在的对于生活的态度,所有的一切都很自然,很顺畅,仅仅是根据故事而来。亲和力,这是姜老师的秘密武器,既表明了自己与读者的关系,也表明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非常了得。
“绝色风荷”之周晋。《清荷图》最为打动人的并非作品而是周老师的技法,传统水墨展览中,出现写意人体是不太多的,所以周老师的作品吸引了不少人是自然的。但是细细听听大家的谈话会发现,很多人非常欣赏周老师的线条,就一笔,女人体的整个动态就出来了,而且似乎大家都可以感觉到那皮肤的质感,细腻、白皙、嫩滑,如荷花一般的美艳动人。至此,艺术家技法的独到之处便显露无疑,这是对艺术家极大的肯定。
“绝色风荷”之潘汶汛。潘老师是另一种风情的女子,她的《微岚》跟自己有几分相似,那就是安静。潘老师的作品都有一种道不明的力量,不管何种情绪到了她作品面前,一切都停止了、安静了,用“无声胜有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甚至,有的时候只是清静了,却也说不出什么话来。这般的安静,不是作品自身就可以给予的,艺术家自身的素养有效传导于作品中,才会有如此的效果,修身便是修心,只有心灵纯净了,作品才是纯净的,如水滴搬清脆、透明……
这里所能说的仅仅是展览的极小一部分,这小小展览散发出的独特魅力的确出人预料:出在画面本身所表达已完全超出艺术家所想、出在不经意间打动观者的地方太多、出在老少皆欣赏、出在休闲间引领学习思潮、出在名家文化的大众传播……
“绝色风荷”四个字历经了5年的策划和思索,通过专业人士的口口相传,以及近两年媒体大面积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深入人心。活动的展览本身没有太多的文化语境,却在深度的探寻文化指向,作为活动承办方的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相信不仅仅是为了一场活动而做,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岳平先生说:“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成为一种城市的灵魂,或者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我们艺术家所创造的就不仅仅是个体,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我们怎么去认知、去感悟、去研发这种文化价值趋向就很有意义。”,对于此番话,周岳平先生或许是感触良多,也或许是对“绝色风荷”最为完善的解释。
这场活动何以5年延续,且底蕴日渐深厚?是有一根顽强的生命线作为支撑,而展览只是形式和媒介,展示的目的在于:有思想的艺术家得以让更多人了解,而对艺术有所思的读者可以一览于心,这两者的微妙结合让我们对“风荷”这一独特文化语境,有了更广泛的理解和诠释。所以对于“绝色风荷”,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是对于艺术孜孜不倦学习和推进的步伐,是作为文化推手的书画经营公司的本职及升华,是对于致力于文化艺术事业人的鼓励和启迪。
西湖荷花年年夏季有,而“绝色风荷”系列活动每年带给我们的却是不一样的惊喜。我们探索研究、传承开拓,只为来年夏荷盛放之时,让“绝色”再起,揽盛夏一瓢湖水,洒风荷一曲唯美。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