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鉴宝

文物古玩本是高雅享受 休让鉴宝变耍宝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7-11
  紫金大锤砸碎玉器、用毛笔在字画上涂抹、让模特拿着“干爹”送的翡翠来辨别真伪……这些过去在娱乐节目中用滥了的桥段,如今摇身一变,打着“鉴宝”的招牌,拉几个所谓专家大笔一挥、舌灿莲花地说一个天文数字,就大摇大摆地招揽了观众的收视率。胡乱估价、找托儿冒充、找噱头作秀,眼下诸多鉴宝节目中的种种乱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近期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下达多个文件,要求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纠正鉴宝节目宣扬错误投资收藏理念、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

  眼下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民间收藏正热,一个青花小碗都有可能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众多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鉴宝节目应运而生也是必然现象。不过观众献宝、专家鉴宝这一过程既然被搬到了电视荧屏,多多少少也得遵守点电视界的“规矩”:藏品要有噱头、持宝人要有故事、专家要有立场、主持人要插科打诨。于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每件藏品都是价值连城,齐白石、张大千都已经HOLD不住全场了,没个王羲之之类的都不好意思上台;所有持宝人都是几代家传,又不慎遗失,几经辗转又奇迹般物归原主;大多数专家也“装模作样”,随便看一眼就敢于给出天文数字;主持人更是“火上浇油”,一会儿打探持宝人的身世,一会儿怂恿场外观众参与估价……这种类似作秀式的“鉴宝”到底还可不可靠?专家虽鹤发童颜,但手中却没有一件专业的化学分析仪器,全靠一双肉眼,连个放大镜都没有,实在很难让观众相信专家的判断是绝对准确的。而持宝人更是状况不断,“干女儿”名模带着“干爹”送的名贵翡翠上电视鉴宝节目,没想到被鉴出翡翠是假的。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干女儿”事后爆料自己也是“假货”,是电视台请来的“托儿”,目的就是提高收视率。宝物没判断个究竟,嘉宾倒是凭借“干爹”话题火了一把,可笑可叹。

  “电视收藏鉴定其实都是为了娱乐大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专家已鉴定过一遍了,被砸的藏品在台下已100%确定为假的了,要不,在台上谁敢砸啊!”广东文物鉴定站专家潘鸣皋的一席话道破了天机,目前电视节目鉴宝作秀的成分很大。就拿多数观众都十分看重的估价环节来说,专家总是过度夸大文物的稀缺特性,却没提醒观众,文物价格也会根据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并非很多观众以为的“只升不降”,这一方面会间接推高艺术品市场价格,造成泡沫,误导观众和收藏者;另一方面,由于对文物本身值多少钱的问题太过关注,却忽视了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价值,甚至有可能招致某些人铤而走险,从而加剧盗窃、盗墓、造假等行为的发生。

  文物古玩,本是一种很高雅的美学享受。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位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其核心和重点是综合考证鉴定对象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至于其经济价值则反而在其次。但眼下在某些投机者的过度宣传下,部分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不惜用假故事、虚高身价为其推波助流,让高洁的文物古玩沾满了铜臭味,实在有些舍本逐末。衷心希望以后的鉴宝节目可以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出现:深屋陋室,净手焚香,三五好友围着古玩品茗把玩,只求一乐不问价格,休再让鉴宝变成耍宝。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