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丑化”敌人未必能“美化”自己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6-26]
近日,全景展示二战苏德战争的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第一季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纪录片由《巴巴罗萨行动》《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之围》《兵临城下》《激战库尔斯克》《巴格拉基昂行动》《解放乌克兰》《柏林战争》8集构成,展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个重大战役以及令人震惊和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大量珍贵的史料、惨烈的战争场面、冷峻深沉的解说,加之3D动画技术和雄浑悲壮的配乐,赋予这部纪录片史诗般的风格。笔者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这部纪录片时,就曾被深深打动。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该片在介绍每个战役双方的布局时,解说和援引资料十分客观、严谨,不仅有苏军的,也有德军统帅和将领的回忆录和日记,对德军的介绍,军种、兵种、配置、战术、优势都很详细,对德军将领的作战经历、指挥能力、军功甚至艺术爱好和性格特点、生活细节都有介绍,丝毫没有贬低性和侮辱性的语言。对苏军的失误也毫不忌讳,因为正是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才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包括改进武器装备,取得最后的胜利。
反观我们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也产生过一些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作品,但近年来一些粗制滥造之作受到观众的强烈抨击。如一味“丑化”“矮化”侵略者,一个小孩、一个农村老太太,就能将侵略者弄得丑态百出、缴械投降。还有的电视剧把抗日战士弄得飞檐走壁、刀枪不入,比如有一部被网友封为“神剧”的抗战剧开篇就是一大侠赤手空拳对付4个手持长剑的日本黑衣人,之后又与一位全副武装的日本军官打斗,可日本军官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不仅不开枪,反而命令手下撤离,真是匪夷所思。该剧中这种离奇之处还有很多,比如,一招大鹏展翅便能飞上半空还能摆个pose,一颗小石头能打下一架飞机等。还有一部正在一些地方台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女一号不仅枪法如神,而且有着高超“武功”,可空中滑行、地面漂移,把日本鬼子踢飞,让他当场毙命;男主角同样功力深厚,到了后期其枪里打出的子弹甚至能转弯。此外,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拥有类似铁砂掌、无影腿、白骨爪这样的“必杀技”。观众对这种恶搞、戏说质疑道:“残酷的战争有这么好玩好笑吗?严肃、残酷的历史,不能在无厘头的嬉闹中给戏说了、滑稽化了。”而制片方居然说:“不这么打,就不一定有高收视。”
读读我们的抗战史,能读到一串惊心动魄的数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含国共两党)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仅举几个战役为例: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本海陆空三军近30万人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加上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援和战术上的失误,伤亡惨重,号称“八百壮士”的守军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1938年的台儿庄会战,在历时半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共歼日军1万余人;1940年的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万余人;1944年4月至12月,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调集了51万兵力,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在短短的8个月中,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六七十万人。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中国人民面对的敌人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一流的军队,如若不是这样,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怎么会付出那么壮烈的牺牲、那么惨重的代价。当然,艺术创作允许虚构、想象、夸张,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既可以是正剧,也可以是喜剧,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都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多一点民族担当。刚刚获得“白玉兰”最佳电视剧金奖的谍战剧《悬崖》之所以被人叫好,正是剧中着力表现了日本特务机构人员的阴险毒辣、伪满警局上司的老谋深算,才凸显出中共地下党人工作环境的危机四伏、凶险莫测,共产党人的机智勇敢和牺牲奉献精神才深深打动了观众。如果在艺术作品中一个劲地“丑化”敌人,未必能“美化”自己,“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者:林 青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