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青铜器将迎来一波上涨行情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6-12
  由于成交量小、门槛高,又因市场仿造成风,一直被看做是莫测高深的收藏门类。随着近期大量海外回流的高端器型开始抢占市场后,国也将告别青铜器中低档器型在市场中唱主角的局面。尽管如此,市场人士认为虽然青铜器表现向好,但行情远没有开启,目前仍处于低估值阶段。

  青铜器存世量大成交少

  据《投资与理财》报道,青铜器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不少器物成为世界级的藏品,近十年来,在海内外拍卖场上虽然只是零星出现,但不乏高价成交的拍品。

  2001年,一件“皿天全”方在纽约拍出924.6万美元;2006年,西周青铜器“周宜壶”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640万元成交,创下青铜器拍卖纪录;200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商代晚期青铜器以810.4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也是在同一年,香港苏富比征得当年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拍卖成交价高达6910万港币。

  此后几年,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拍卖行也相继成交了不少重量级拍品,看似不温不火的市场其实暗潮涌动。事实上,青铜器市场一直没有放开,这是由我们国家相关政策决定的。据悉,每年零星出现在市场中的青铜器拍品,是严格依据国家《文物法》进行操作的,此法规定上拍文物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的,并有明确的流传著录。

  受制于这一规定,青铜器除了少量在拍场成交,大量中低档青铜器都是私下交易。由于市场没有细分,文物出处不明,也助长了仿造之风,出现了市场上假货比真品多的现象。

  参与者多懂行的少

  由于国家对青铜器有严格的管控,青铜器短时间内不能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很多藏家都是各玩各的,虽然玩的人多,但真正内行的人很少。

  青铜器玩家都有自己的体系,有人喜欢收各种器,器型非常全、非常美;有人喜欢按铭文收藏,青铜器贵重不在大,而在于铭文;也有人专收铜镜与铜像,这两种小众收藏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家介入这个门类,开始收藏一些兵器、杂器等小器型。鼎、彝、尊、卣这类青铜器中,品级较高的藏品存世量不多,且价格昂贵。小器型一是因为有非常大的存世量,容易买到真器;二是价格大众化,上手容易,既可以把玩鉴赏,又能练眼力。山东藏家老霍建议收藏者,如果喜欢青铜器,就在自己资金实力的最大范围内,寻找品相完好,具备独特性、稀缺性的藏品,绝不能犹豫,否则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在未来阶段,青铜器精品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涨幅,而精品资源越来越少,需求量却越来越大,随着买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然会迎来一波上涨行情。

  青铜器造假花样挺多

  青铜器收藏的门槛很高,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贸然步入收藏,就会 “打眼”、“吃药”。

  青铜器造假的工艺很简单,一般是工艺造假、器型造假、锈色造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使用土陶范法铸造而成,现代仿造常用三种方法,即翻砂法、精铸法、失蜡法。不管哪种方法,都会在青铜器产品上留下印记,如范线、壁厚,还有垫片痕。器型作伪主要有:器物整体作伪、器物部分作伪,还有后刻花法、新胎贴老锈、伪造铭文等办法。

  从锈色上看,主要有两种作伪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用化学药水浸造,然后再埋进土里,让锈自然长出来。有些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

  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很能乱真。另一种是涂抹黏附而成,做出来的锈,多表现为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易脱落。

  四招可简易鉴别真伪

  鉴别青铜器可以从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和款识、铜质与器式等四个方面进行鉴定。

  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花纹和款识,也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这需要收藏者多下一些功夫。

  铜质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现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