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买家只爱"国货"? 业内:怀着爱国情结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5-28]
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5月12日举槌,在晚8点进行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革命圣地山水巅峰巨制李可染《韶山》作为压轴拍品,以1.24亿元成交,创出今春拍卖场首个高价,也刷新画家拍场成交纪录。 随着第五届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HK ART 12)的落幕,中国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再次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在艺术市场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中国买家一如既往地青睐书画、瓷器等本土艺术和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现象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市场份额大幅度飙升的同时,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内倾”现象颇有微辞,认为中国买家制造的交易额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国内市场,对西方艺术的兴趣和了解甚少,天价成交额的背后可能存在泡沫。
英国路透社惊呼此次香港博览会乃是艺术财富的巨大爆发,但其持久性令人生疑。文章引用分析人士的话警告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经历了三年的突飞猛进之后,可能面临信心不足的风险。法国《艺术报》则更加直接地追问道:中国买家到底在买什么?文章认为中国需要更多的时间建立对西方艺术品的知识结构和市场信心。对于那些希望涉足东方市场的西方画廊来说,在短期内让中国买家对西方艺术品发生兴趣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人为什么爱买传统艺术品?
2011年全球拍卖市场作品最能卖的都是中国艺术家,张大千的作品全年共卖了5.07亿美元,荣登全球之首,齐白石的画作也全年共卖了4.45亿美元,远远超过长期以来引领风骚的毕加索、沃霍尔等西洋名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过去乏人问津,可是现在无论是拍卖龙头苏富比和佳士得,还是规模较小的拍卖行和画廊都把焦点转向亚洲,比如印度的当代画作和中国的艺术作品以及陶瓷古董。
佳士得国际事务亚洲艺术总监维赫谈到这一话题时也同意,亚洲艺术品将在拍卖市场上保持强劲。佳士得去年拍卖的亚洲艺术品取得双位数增长,今年的成交量已超越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位居第二,仅落在当代艺术之后。
对此现象,维赫表示,富裕的中国人怀着爱国情结,为了找回足以代表终极社会地位的革命前艺术品,往往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他指出,中国买家尤其对历代皇朝的传统艺术品有莫大兴趣。
问题可能并不这么简单。刚刚结束的融德国际春拍推出中国书画与中国现当代油画两大专场,中国书画的拍卖结果明显优于现当代油画部分。即使首开广东艺术专题“黄金时代”,放置在中国现当代油画专场开篇首拍,35位精选艺术家作品完整呈现了广东油画艺术的各个层面,但从拍卖结果来看,买家还是更认同书法与国画。融德国际副总经理江育凯告诉信息时报记者,尽管距离不远,但广州拍卖市场与香港不同,还是比较偏向北方口味,这个结果应该还是比较能代表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般规律的。“艺术品收藏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许多藏家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开始收藏的,对当代艺术大家还不够了解,当然还是会趋向从熟悉的国画、书法、陶瓷开始收藏。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艺术品收藏带有更强的保值、投资性质,因此藏家会更希望选择具象的、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价值得到公认的艺术品。”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润文前不久发表了对国画与油画市场差距的看法:“国画与中国油画,一是没有办法比,二是没有必要比。油画市场比国画市场差,在中国这是很正常的。首先,中国人有着恒久的国画收藏习惯,千年之前,古人已经开始收藏国画,而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不过100年历史;其次,平均而言,一名国画画家一辈子的作品量,就相当于多名油画画家一辈子的作品量。国画作品数量多,可供市场流通,这也是市场繁荣的一个原因。”
中国艺术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中国艺术市场究竟有多大?这方面数据的来源甚多,统计对象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庹祖海副司长5月24日指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十分迅猛,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额为975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额为351亿元。根据法国艺术权威网站Artprice在2011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在世界美术拍卖中占据了41.4%的份额,路透社也认为中国买家在世界拍卖市场的份额达到了40%,苏富比等大型拍卖公司正在大力吸收中国买家的潜力。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中国艺术市场的世界份额正在超越北美和欧洲。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艺术中心之一,也开始在与伦敦、纽约等传统市场展开国际性竞争。上海、北京等中国内地城市受制于发展时间和关税等因素,虽然距离赶超香港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这些市场以内地强大的艺术品资源与财富资源作为后盾,在交易规模上也已经不可小视。
苏富比CEO鲁普雷希特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正出现了增长可能放缓的迹象,苏富比依然视其为至关重要的市场。中国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块新兴市场,也是一块蕴含着巨大商机的宝地,难怪西方媒体会不满于中国买家不待见西方艺术品了。这里不仅存在文化理念的差异,而且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然而,这种中、西艺术市场分立的状况,是否单纯是中国造成的呢?
狭隘?偏见?还是碰撞?
前不久,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期间,美籍华人画家徐健国在对信息时报记者谈及收藏理念时就曾指出,如果只对本民族、本文化的作品感兴趣,这种狭隘对于收藏来说是危险的,只是对于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来说,收藏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投资理念在某些场合取代收藏理念,商业投资者替代艺术收藏家投放资本,推动艺术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被质疑出现了价格虚高的状况。
有意思的是,当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人的作品以天价不断刷新拍卖纪录,这些在中国收藏家看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一团模糊。法国《艺术报》认为“西方人并不一定要知道这些名字”,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等人则在西方世界更有名气一些。与之相反,中国买家以前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当代艺术家,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越来越关注他们,这种转向立刻受到了西方市场的欢迎。传统书画与当代艺术有着不同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本不具有可比性。同是中国出产,西方人在拍卖市场上选择性地欢迎当代艺术,与其文化特征相符,属于正常的审美行为,但就此指责中国买家的“内倾”,是否有失公允呢?
中国买家强势介入世界艺术市场,在财富冲击的背后,是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作方式的碰撞。在利润刺激和文化传播的影响下,中国买家为世界艺术市场所接受的过程或许也是中、西文化互相接受对方艺术理念的过程。目前在香港正展出毕加索的55幅作品原作。来自伦敦的艺术顾问弗拉汉姆认为,虽然许多观众感兴趣,但他们对这些画作的了解“处于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而亚洲艺术市场似乎也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作品,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知识理念的建构。如果西方媒体能够以类似的态度评价和尝试接受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或许会对中国艺术市场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
观点碰撞
佳士得国际事务亚洲艺术总监维赫:
富裕的中国人怀着爱国情结,为了找回足以代表终极社会地位的革命前艺术品,往往开出令人咋舌的天价。
融德国际副总经理江育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艺术品收藏带有更强的保值、投资性质,因此藏家会更希望选择具象的、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价值得到公认的艺术品。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郭润文:
油画市场比国画市场差,在中国这是很正常的。
美籍华人画家徐健国:
如果只对本民族、本文化的作品感兴趣,这种狭隘对于收藏来说是危险的。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