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重庆现283尊古佛像 造像饱满生动有大唐遗风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5-22
  一处采石点,竟然隐藏着惊人的考古发现。5月20日,记者在2012年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之“走进考古现场”中了解到,潼南县一采石点发现了283尊唐至元明时期的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这些造像保存较好,雕刻精美,题材丰富,为研究川东地区的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延续千年 尚存283尊造像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市考古所专家走进了石刻现场。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潼南县崇龛镇薛家村1社张家湾北部的山脚下,位置比较隐蔽。

  考古专家林必忠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崇龛水库时,开采出的石材掩埋了这处壮观的石刻。直到去年8月,村民在此挖取碎石时,摩崖石刻才暴露出来。

  去年9月至12月,我市考古专家开始对造像进行揭露清理、拓片资料提取、图像志描述、临摹绘图等,并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造像进行三维扫描,数字还原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记者在现场看到,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呈东西走向,长约30米、高约4米,崖脚前有明清时期建筑遗迹,但已经被严重破坏。

  据了解,暴露于崖壁的造像共有43龛,各类造像283尊,文字题记27则。专家从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及纪年题记等初步推测,千佛寺摩崖造像最早是中唐时期,一直持续到元明,其中以晚唐、北宋时期造像为主。

  造像饱满生动 留有大唐遗风

  记者在千佛山摩崖造像石刻现场看到,已发掘的造像石刻饱满生动,涉及题材广泛,留有浓重的大唐遗风。

  专家介绍,目前可辨认出的晚唐时期的造像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菩提双树、菩提瑞像、人形天龙八部、飞天等。位于第29号龛的“阿弥陀佛五十菩萨”中,造像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均面部丰圆,双耳垂肩,装饰有方形素面环、联珠纹、莲瓣纹及一圈五朵团花纹,工艺之精美令人赞叹不已,充分体现出“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的盛唐艺术风格。

  至于北宋时期的造像题材,则有双地藏、三身地藏、降龙十六罗汉等,造像面部略显长圆,体形较纤细,衣纹较厚重,具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窟龛周围多处有“开宝三年”、“开宝四年”等明确纪年的题记,都为造像断代提供了依据。

  或揭佛教入蜀路径

  “规模较大、时代较早、保存较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现场考古专家介绍,千佛寺所在潼南县崇龛镇,临近佛教造像兴盛的重庆大足、四川安岳等地,此次发现丰富了渝北、川中东部地区的石刻造像材料,对研究佛教如何进入巴蜀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第39号龛题记有‘天宝拾壹年’,为重庆地区中唐时期佛教考古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资料。”林必忠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中,造像群还出现了同龛内释、道兼具的风格,可能将成为晚唐后巴蜀地区崇拜对象多元化、造像风格去宗教化的又一佐证。

  据了解,这批精美绝伦的千佛寺摩崖造像,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并有望入选。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