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收藏当炒股投资会否让文化流失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5-08]
“传统型”收藏PK“投资型”收藏
第六届AAC艺术中国颁奖礼日前在北京举行。通过之前数月的网络票选选出的五位“公民藏家”也获颁了奖项。主办方称,“公民藏家”看重的是收藏的社会责任和分享精神,以及对文化传承和遗产存续的关注。在当下资本大量涌入、“投资”心态风起云涌的收藏环境中,这种态度似乎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以闲钱、闲时玩收藏,着重精神熏陶、审美塑造、情感滋养的收藏方式。那么“传统型”和“投资型”收藏之间,是否有跨不过的鸿沟?收藏的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大藏家必须以投资作为手段,追求利润,实现良性循环,不然哪有那么多钱来搞收藏啊?
武少宁(收藏家、广州国彩艺术馆常务副馆长):玩收藏就应如滚雪球
为了投资、升值、财富利益而进行收藏,与因为爱好、兴趣而进行收藏一样,都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说,完全凭爱好的收藏,不可能长久。大藏家必须以投资作为手段,追求利润,实现良性循环,不然哪有那么多钱来搞收藏啊?一般人都是先买进一些东西,放几年,等价格上去了出手,赚些利润,再投入买更多东西。通过这样一种资本累积的方式,一步步做大,也是比较现实可行的方式。从实际情况看,只藏不卖的,往往在出手时显得谨小慎微,因为那点儿钱经不起折腾。从收藏文化的角度说,这些人很值得写一笔,他们当中很多人生活都很清苦。
现在还有一类买家,资金雄厚,大把钱砸进去。他或许也会看走眼,或是一时冲动付出了高价,也可能买了一件东西之后会后悔。但你不能因此就说他这种买法有什么不对。有些人会说这类人拉高了市场的价格,是一种“炒”法,不理智、不理性,但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物以稀为贵,价高者得。即使在欧美国家,一般人想买一件梵·高的作品,可能吗?所以在艺术市场中,可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开始投入买了好东西的,雪球滚大的速度就更加快,这是必然的。比如广东有几个大老板,买高端的东西,每年百分之几百地涨。市场有其自己的规律,说得不好听就是弱肉强食。上次我们参加一次拍卖会,有看中的东西,也有个心理价位,结果有人举牌比我们高出很多,那就只能看着被别人拍走。从艺术到财富的转化,或许少数人更有决定权。
另一方面这个可能也和国情有关。比如俄罗斯,每家每户可能都挂几张油画,有的传了很多代,突然发现有一天很值钱了,就算是意外之喜;很多年也不涨,也无所谓。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还没多少年,以投资为取向很正常。就像股票一样,你能说它有什么不对么?没有一个良性的资本市场,社会的运行也是会遇到麻烦的。资本是社会这台大机器里的润滑油,没有大量的投资,创作也没动力啊。
艺术品与社会公众的共享,除了在市场价格方面的增值之外,还具有穿透历史的精神力量的传承。
万捷(微博)(雅昌集团董事长、故宫(微博)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单纯为升值不一定要买艺术品
我认为收藏本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升值,不一定要买艺术品。很多时候它更像一种消费品,消费品理论上来讲是在不断“贬值”的。或许艺术品有点儿不同,就是“花了钱钱还在”。收藏体现的是个人品味、个人爱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一直提倡的是首先培养藏家对于收藏品欣赏、喜爱的态度。投资是第二步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对艺术家捐给艺术机构的作品进行梳理和罗列。我们认为这反映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做出的一种贡献,体现的是他们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本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会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事态、现实、观念、情感的文物。这是对社会更长远、更有历史性的一种贡献。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艺术品是能够留存下去的东西。很多年后人们到博物馆参观,看到的就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创作。从这些创作里面,他们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能够有所了解,做出他们的解读。也就是说,艺术品与社会公众的共享,除了在市场价格方面的增值之外,还具有穿透历史的精神力量的传承。
除了艺术家,现在越来越多的藏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收藏与社会分享,比如这次入榜“公民藏家”的唐炬(微博)等藏家,就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借出来展览。这实际上就是私人收藏的公众性的一个体现。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艺术机构都需要借助藏家的力量,即使是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这些世界级的机构,私人藏家的捐赠也在藏品中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公立艺术机构不可能使用纳税人的钱无限制地充实馆藏的,而私人藏家用他们的眼光、能力搜集的艺术品,体现的是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进入博物馆后就可能成为公众的记忆。可以说收藏家是连接艺术家和公众的一座桥梁。今天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收藏“市场”的火爆,却忽略了收藏的文化、历史价值,对收藏背后的事情不清楚,对收藏者的这些想法、理念不理解。
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延伸,我们就提出“公民藏家”这个概念,并且借助网络来进行投票。这个主要是考虑到新的收藏群体正在形成,新的问题也在出现,收藏家的藏品除了在搜集过程中与人分享、交流之外,未来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捐赠、建立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正常来讲,藏家的藏品可以不跟大家分享,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享是一种美德。那么如果分享的范围更大了,在法律支持、财产权的界定、监管的强化、税收的扶持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明确和细化的地方。
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数据库,为收藏者提供收藏依据。但我们建议是把它们作为工具来使用,是一种参照系。收藏家群体扩大了,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来使用,当然也很好。但如果大家都抱着投资心态的话,文化的东西就会缺失了。现在讲产业升级,单靠设备、战略的升级是不行的,最终靠的还是知识、文化。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美育基础,软实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困难的。
投资不能作为目的,但它是不可少的手段。
罗立火(收藏家):新旧藏家很难划分得泾渭分明
艺术品和股票、房产一样,都是“市场”,所以看重价值投资,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藏家不卖一件藏品,如果非要严格规定出一类“纯收藏”的话,可以说是很少很少。实际上,现在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好东西。没有很好的价格的话,就更无法打动藏家们把东西拿出来了。因此真正的好东西出来,大家都争,价格自然高,比如最近香港拍的那件1个多亿的汝窑瓷器。这即使在“传统藏家”那里也是一样的,不然张伯驹也不会拿几套四合院换一件东西了。所以我觉得无论“投资型”还是“传统型”,应该都没有什么褒贬之说。而且两者可能也很难划分得很泾渭分明,有时候过于强调的话没什么意义。不以投资为主导的藏家,可能也会有一个不断梳理自己收藏体系的过程,会出掉一些不在自己体系内的东西;也有可能一件东西藏得久了,兴趣有所降低想藏些新的东西进来;在从入门到深入的过程中藏品有升级的问题。这都会遭遇到流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投资不能作为目的,但它是不可少的手段。退一步说,即使以投资为目的,他也要去学习、研究,要提升个人素养,这也是好事。
但是我认为买东西,还是要从爱好、欣赏的角度出发,炒卖,特别是短线炒卖,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现在整个市场资讯透明,全国的圈子都互通声气,甚至包括很多新进的玩家,都相当理性了,大家不会随便出手,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市场上频繁出现、交易的东西,更加小心,所谓生货值钱,熟货反而不大被看好,现在很多拍卖行征集拍品也对上一次拍卖的时间有要求。另一方面,频繁交易,你算算佣金等交易成本有多高?特别在这种调整的时期,划不划算?我们讲收藏时常说要遇得到,买得起,守得住,就是说要讲缘分,真爱好,愿意长期拥有。涨了当然好,不涨或者涨得慢,藏家一样有收获啊。
李思群(广州银通拍卖执行董事):如果看重投资和流通 还是要保证藏品质量
在当下来看,艺术品市场实际上还算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市场。那么如果说有些东西卖到了很高的价钱,应该说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现在这个市场总体上来看很热闹。今年年初的情况来看,小拍的情况还不错。这和大家原来的预测有些不同,原本一些人都打算今年关门不干了,感觉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好。现在不断有新的买家进入市场,大体上来看,其中以“投资”为目的的还是要多一些。但这个问题也要两看,还有一些人,就是喜欢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不会抱着什么很明确的目的。
如果单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不是时机过去了。其实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好东西,关键是你自己的需要、兴趣。现在很多年轻的、或者不知名的作者,东西也不错,但价格没上来,有兴趣自然可以介入。也许过些年,其中会冒出很厉害的人物,那个就是意外收获。但这个说实话,除了眼光,还要有运气,艺术价值不一定总能在市场表现上反映出来。有一些年轻人,资金不是很多,也在慢慢买一些东西。这种态度就挺好。
由于艺术品的市场化程度高,要流通也比较方便。即使你是生客,只要手里的东西够好,拍卖行一样会感兴趣。事实上很多时候对于拍卖公司来说征集好东西是更难的事情。但一般的东西就比较难说,不过也会有其他的渠道。这就对藏家的眼光有要求,如果比较看重投资和流通,还是要尽量保证东西的质量。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