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谁在抬高70后艺术家?一幅作品被拍出550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2-04-11
上周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一位70后艺术家的一幅作品被拍出550万港元的价格(含佣金662万港元),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艺术市场上红极一时的周春芽、刘野等人的作品连续流拍,“85新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培力的作品也遭遇流拍。

周春芽等人的作品流拍其实并不奇怪,他们创下的高价本来就是资本推动下的产品。而现在,他们背后的资本之手开始喜新厌旧。

虽说现在拍卖场上的艺术品跟艺术家本人已经没多大关系,但这种显而易见的改弦易张,难免让人心生疑窦:这幅550万港元的作品,市场凭什么就这么容易接受它而且创出了新高?有心人查证出,这位70后艺术家作品上拍不过才3次,作为在拍卖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瞬间取代周春芽、刘野等熟面孔成为宠儿,可见资本的“恩宠”也是来得快,去得更快。

这种情形,不用太费脑子和证据就能判断出,这是资本干的好事。画商囤积了一大批货,通过拍卖行的运作,制造出艺术家作品的一个价格高点,借以拉动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价格,然后伺机出货。这种手法并不少见,基本上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它依旧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屡见不鲜,屡屡奏效,炒完了一批,再炒一批。

拍卖季里,苏富比拍卖有风向标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它的成交结果将会对各拍行产生后续影响。因此也可以说,现在艺术市场的资本,正在悄悄地改天换日。我们对年轻艺术家创新高的作品是否“值得”不作评价,市场行为,历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况且二级艺术市场的价格也无“太高”的理由,只有“是否透支”一说。但我们对越来越受资本左右的艺术未免有些忧虑。

在资本左右下的艺术,信息和价值是不对称的,是没有真金假银的区别的。这是因为,对于资本来说,艺术(品)只是一个标的物,左手5块右手10块进行倒换,它不会关注艺术本身的规律,也不会关心是否对艺术发展是好是坏。在资本看来,只有“卖得出”和“卖不出”的区别,从来不会真正关心所谓的“艺术价值”。在对待艺术品是好是坏的标准上,以价格卖得出高价为准绳,简单、强硬,一如纯爷们真汉子。

然而,当艺术自己也用价格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时,就已经拜倒在资本脚下乖乖地当了婊子。这几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价格的高低衡量一个艺术家的好坏,价格不断创新高破纪录,就说明艺术家越来越牛。这种判断标准,越来越使人们偏离了对艺术正确判断的轨道,也就意味着,艺术正在丧失它的固有本性。

艺术臣服于资本,必然导致艺术环境的变质。在资本作用下,任何艺术品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任何艺术品也都可能成为“烂货”一堆。动用资本进行艺术品价格的运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眼光好坏、价格涨跌的事,而是涉及摧毁艺术评价系统的立场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为资本所替代的艺术评判系统所迷惑的时候,他们又得具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艺术的独立性?我们又从哪里来的信心可以说中国艺术是在健康发展呢?又有哪里来的理由认为未来的艺术品还能被资本所青睐?花无百日红,缺失了独立评判系统的中国当代艺术,资本必定不可能长久盘旋在身边。

当然,这一切,跟艺术家本人无关。短短数年,《苍白的不只是你》在数字上飚升到550万港元,可据说这幅作品最初出手时,艺术家只从画廊那里拿到了10万元人民币。请看,在资本这个真汉子面前,谁又能说艺术家本人不是受害者呢?苍白的不只是你,苍白的还有艺术家。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