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修复行业前途危殆 人才培养传承是难题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2-06]
妙手”修书书回春“仁心”补画画长存
修复奇才魏闻甫呼吁抢救文化遗产
“纸寿一千绢八百”——随着时光流逝,古代书画珍宝也因其材质本身的局限,逐渐散佚。
在上海,古书画修复奇才魏闻甫安于一隅,以其妙手仁心,为一幅幅因破损而束之高阁的艺术瑰宝重展辉煌。
身为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书画部负责人、润宝轩中国书画修复工作室总监的魏闻甫,极少在媒体前露面。昨天,他面对本报记者侃侃而谈:“书画修复行业,虽有利润机会,但也是前途危殆。”
一经修补 升值百倍
“很多书画,虽然传下来了,但是保存的现状很不乐观。我到各地去‘寻宝’,看到群众拿上来的画儿,有时候画是真的,却实在无法收藏,太破了,太烂了,打都打不开了。”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以他的切身经历感慨,“现在有一大批明清的书画,在民间没有被保管好,急需抢救。”
以前,因为没人修,收藏界人士看见过于破烂的书画都不敢买。“我认识魏闻甫以后,无论多破的书画,我都敢收。”金运昌曾经花数百元买来当代书法大师吴玉如的字,当时下半截已经断成了一条条,但经过魏闻甫的修复后,连吴老的儿子、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看了都忍不住高兴地补提上了一段跋。
而魏闻甫透露,1998年曾经有收藏者送来一幅破烂不堪的元朝“小名头”(名气不大、艺术还不成熟的画家所创作的小幅画作),经过他的修复,这幅3000元买来的画作,被人出价30万元买走。所以,魏闻甫一般不给自己的修复留影,怕是曝光后,影响价格,让客户蒙受损失。
他对其位于七宝古镇的工作室下了严格封锁令,除了自己和手下的7位徒弟,谁都不让进:“我的工作室里有太多客户的隐私,我要对客户负责,很多秘密不足为外人道。”
急需人才 传承困难
据全国文物协会统计,目前,长期修复古书画的专家,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到50人。能修复残破极甚的珍品的修复师,尚在少数,且多已年近古稀,修复人才的培养、传承成为一个难题。
首先,比起在公共收藏机构挂职,更多能工巧匠更乐意飘荡在“江湖”,只要有些名声,求上门来的收藏者络绎不绝。魏闻甫透露:“活儿根本干不完,只恨自己没时间。”而如果服务于公共收藏机构,工资固定,经济回报有限,很难留住人才。魏闻甫告诉记者,在圈内,确实也有刚出道的装裱师去博物馆等“镀金”,但不出一两年几乎都选择单飞,并在头衔上加上“原××博物馆书画修复部”字样。
其次,魏闻甫认为:“书画修复人才,靠高等教育很难培养。这门手艺不需要高学历高智商,甚至也不需要很高的绘画基础,但要求对传统书画有自己的鉴赏力,需要胆大心细,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带教。”历代装裱大师的修复技术学习过程长达二三十年,水准不够会令文物遭受不可逆转的损伤。很多人羡慕魏闻甫妙手回春的魔力,甚至愿意把学画的孩子送入其门下,但要在手艺培养与高等教育跟前二选一,不少有志从事这一行的学徒会犹豫。
再说,某些技术是装裱师的核心竞争力,轻易不外传。比如,扇面修复是魏闻甫30多年钻研而成的独门绝技,客户只能惊叹腐朽的扇骨、残破的纸本经过他的妙手恢复青春。“扇面修复我敢在中国称第一,但我不可能把具体方法公布于众。”
仁心补画 良心做人
书画作品也有“元气”,一个好的修复师当用心对待作品,既恢复书画作品的原貌,又能做到不伤其“元气”。而在艺术品商业化的这个时代,书画拍卖动辄以千万元计,也因此,装裱修复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不过,这一行压力太大,修复装裱是手艺,总也有失手的时候。一次手术失败,名声就坏了。“所以,我也不敢说自己什么都能修,那就和医生说什么都能治一样,是骗子。”
身怀绝技的魏闻甫,依然甘于平淡,依然本着仁心、良心。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客座讲师的他,从1999年至今,都会在第一堂课上宣布“职业操守”:“装裱师就是装裱和修复字画的手艺人,至于你的客户为此获利几万还是几百万元,和你没有关系。书画修复师是鉴赏家、鉴定家、收藏家。只有真正热爱书画,深入研究,才能把这个行当做好。如果急功近利,仅仅看中市场上的暴利机会,反而永远悟不到书画修复的内在精髓。”
魏闻甫的师父是已故的装裱大师窦翔云和洪秋声,他们都曾教诲魏闻甫,真正的裱画师是靠人品和手艺打造金字招牌的。魏闻甫牢记在心,他说,告诫学生的话,同样也一遍遍地告诫自己。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