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北京辽代“首钢”重见天日 经明清两代未受破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1-26
  昨日,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外的一片半月形黄土坡上,4座残破不全的辽代炼铁炉高低不一地矗立着。这是本市首次发掘辽代冶铁遗址,其中编码为3号的炉窑是目前国内出土惟一完整的古代炼铁炉。

  经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专家刘乃涛初步推断,这是一处辽官方“兵工厂”,其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首钢。除了已发掘的150平方米“工作区”,附近还有一片二三千平方米的“生活区”尚未进行考古勘探。

  结构类似五十年代炼铁炉

  2005年,如今的遗址还是一片果园。当时,村民建房时发现异常并报告给延庆县文化管理委员会,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对遗址开展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工作,认定该遗址是燕山地区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辽代冶铁遗址。今年10月28日,发掘工程正式展开。

  昨天上午,市文研所工作人员郭京宁围着3号窑炉,现场演示了一遍古代炼铁过程。“现存炼铁炉开口高于地面4米左右,原物应该有五六米高,工人就是站在高处往炉内扔原料。炉身有明显的鼓风口,4名工人会站在这里用鼓风机往炉子里加氧,加剧燃烧。铁水从炉身下方流出。”他说,“这种设计结构已类似上世纪五十年代首钢所用炼铁炉,可见当时的工艺已经非常娴熟。”

  站在遗址炉内,测绘员张金宝正在固定三维激光扫描仪。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测绘内容:炉门位于下部,拱形,鼓风口正对炉门。炉前工作面供冶铁操作和临时存放生铁产品,炉后残存有一不规则工作面,较为平坦。炉壁内侧用较为整齐的石块砌成,十分平整,外侧用石块围砌。炉底部用经过细加工的耐火土填实。“尤其是3号炉窑本结构完整,为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冶铁高炉的炉型结构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些信息都要录入电脑,经过细致处理后,可以虚拟再现一座辽代完好炼铁炉,重造‘辽钢’。”张金宝说,“整个数字修复工作最快一周可以完成。”

  穿越明清两代未受破坏

  随着遗址重现,一批冶炼原料、燃料、耐火材料及大量炉渣等遗物出土。经过碳14测定,除了近现代的遗迹外,其余大部分年代属辽代,具体应在公元10世纪。明清两朝的遗存几乎没有发现。“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处十三陵附近,明清两代禁止大规模的生产活动,遗址好像从辽代,直接‘跨入’了现代。”刘乃涛说。

  另外,如果蹲下仔细观察炼铁炉最内层,可以发现一些玻璃态的炉渣、矿石镶嵌物。“从这些凝固的炉渣,可以判断当时铁水的流动状态,初步推断该炉可以较好地实现渣铁分离。这不是普通民窑能达到的技术。”刘乃涛说。

  周边疑为古代兵工厂

  在冶铁遗址东部,怀九河环绕而过,北侧二三千平方米范围内,地表散见大量瓦片、瓷片、陶片。“初步判断,这个区域是‘辽钢’同时期的相关铸造、锻造作坊或居住遗址。周围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调查还分布有多处铁矿点和古代采矿的铁石坑,生活及冶铁取水都很方便,证明当时选址炼铁颇费心思。”刘乃涛说,“由于临近辽宋交界,而且炼铁规模较大,因此这里应是一处兵工厂。兵器制造完成后,可能就是通过怀九河运输出去。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出土完整兵器类文物。”

  除了通过考古,还原这处遗址原貌,专家还将通过分析周边地形地貌特征等,再现“辽钢”关系网。“这处遗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关于水泉沟冶铁遗址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专家陈建立说,“今后,通过现场遗址保护、数字复原等手段,‘辽钢’将作为一处新遗址单位对公众开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