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中大乾坤 古代壁画传承中国民俗艺术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1-09]
近日,“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幕,同期举办的“超越与创作移动的古代祭祀壁画”展览,成为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由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颜新元收藏的一批尘封百年的古代祭祀壁画精品80幅及200个古傩面具,于北航艺术馆呈现,获得广大观众的关注及好评。
移动的古代祭祀“壁画”
此次展出的古代祭祀壁画和古傩面具,是颜新元平时用于课堂教学观摩的个人部分藏品中的两个系列,他花了30多年时间细心收集、整理、修复、揭裱而成。
古代祭祀壁画实际上是挂壁画,盛行于遍地巫风,对鬼神充满敬畏的楚文化区,在不同的地方也有着其独特的称谓。“以洞庭湖流域为例,多称之为水陆道场画,而在湘西地区以傩画为名,至于湘南则以盘王图代之。”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左汉中指出。
颜新元更愿意以移动的“壁画”来称呼他的绘画藏品,这种用绢帛与纸张做成卷轴便于灵活悬挂与收卷的绘画作品,不像洞窟泥胚上的壁画不便拆卸,因而用移动的壁画来形容更为贴切。他认为古代祭祀绘画与敦煌壁画是一脉相承的,相比较而言前者更具有一种美化民众生活空间的意义。但是两者所面临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一个被视为国宝,一个却是“迷信”、“四旧”,被查抄、焚毁。
颜新元坦言,早在“文革”时期他已经开始收藏民间艺术绘品,虽然当时打倒“封资修”的呼声不断,但是在楚地的农村仍旧保留不少宝贵的民俗绘画文物。“在我目前的这批壁画藏品中,以贵州的居多,然后是江西、湖南,最后是四川等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湘西和贵州交界区域的楚文化区内。”
谈及古代祭祀壁画的发现之旅,颜新元记忆尤深。“最初只是帮村里的人家临摹祭祀用的纸质绘品,画完后,有人会把原版破损的壁画送给我,通过修复处理,一些珍贵的民俗绘画文物得以保存,也使我对这样自然天成、感情真挚、技艺高超的民俗艺术作品推崇备至,并开始悉心收藏。”
颜新元收藏的这批画作,内容涉及天、地、水、阳四界古往今来的历史英雄、祖先亲眷、神仙鬼怪、动物与草木精灵。看似为子虚乌有的“非人”世界,却无处不凸显人世和当时社会的形状,是既出世也入世的情感表达。
艺术馆中大乾坤
可移动古代祭祀壁画作为直观的原生态视知觉对象,追求时空自由、主观表达的独特东方式造型艺术类别,传承的是民族记忆、民间艺术中“美”的基因,原生意蕴。它在小小的艺术馆中,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斑斓多姿,跨越百年的时光追寻淡忘的记忆。
“粗犷挥洒的绘画风格,和谐肃穆的统一色调,既熟悉又新奇。熟悉的是似曾相识的民族风格真切自然,新奇的是接触到一种从未感知过的民间艺术。”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小郭同学不无感慨地说道。
北航创管院的小刘同学,虽然才上大二,但已是北航艺术馆的常客,参观了不少中外艺术大师的珍贵展品和工艺设计。他直言:“相比于过去所看到的后现代艺术作品和前卫独立的工艺设计,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给我的冲击更大,也更能引起心中强烈的共鸣。”
据悉北航艺术馆成立五年来举办展览百余次,免费向学校师生及社会观众开放,承办了不少高水平高层次的展览活动,但以中国民俗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尚属首次。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