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评论家:中国文学进步最基本源自对人性认识深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1-09
  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应妮)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雷达8日在此间对中外媒体表示,中国文学近些年有所发展进步,最基本在于对人性认识的深入,并对人性的写作进行了多种探索。

  他认为,当今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多元的文化、各种多媒体手段,使得文学的存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今天的文学怎么存活下去,怎么得到读者的欢迎,怎样有大的发展,的确是个问题。

  他表示,目前的问题不在于文学会不会消亡,而在于文学在今天如何能够吸引人,而不让人昏昏欲睡。今天的文学和传统的文学不一样,如果仍然用古老的传统方式去表达,那是作家们的不足。现在的中国文学需要新的表述,但不是和传统割裂,而是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

  他指出,要大力扶持具有原创力的作品和现实题材作品。“在某些领域里,我们的创作可说是落后于生活的,我们某些作品显现出一种贫困,思想上的贫困、精神资源上的贫困,以及自我重复、互相重复,缺乏原创力的现象。原创力只能到社会生活的深处去汲取,创新性只能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来实现。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他认为正是现在市场要求的多和快,与创作要求的精和慢,二者存在几乎无法解决的冲突。中国的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还很不平衡。而文学要在这个时代无可替代地存在下去,展现它的精神力量,就不是片面地追求更大的发行量,主要还应以它的精神品质、精神标高,来征服人心、启迪读者。

  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文学有所进步最基本在于对人性认识的深入,对人性的写作进行了多种探索。中国在过去经历了一些只讲阶级性不讲人性、只讲单一性不讲复杂性、只讲理性不讲哲理性的阶段。过去的文学对人的丰富性表现不够,今天的作家进行了多种探索,很多领域打开了、丰富了、深化了。他认为在当下面临和平建设时期,日常化的东西怎么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在此间举行了“著名作家与中外记者见面会”。雷达、王朝柱、王树增、叶梅等四位著名作家畅谈了在文化建设中,文学的作用和作家的思考。(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