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收藏在中国刚刚起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0-28]
在中国,尽管很多收藏家有自己的公司,但他们仍然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收藏。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收藏展上,吴作人、陈逸飞、蔡国强、张晓刚、肖鲁等人的重量级作品都出场了。我想,这也许是公司收藏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中国的公司收藏还处于起步阶段,泰康算是第一个有较成系统的现当代艺术品收藏、并愿意公诸于世的大公司。
在中国,尽管很多收藏家有自己的公司,但他们仍然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收藏,这和税务、财务制度上的限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企业收藏,可以追溯到1998年成都地产商陈家刚——他有建筑教育背景,也爱好艺术——开设了上河美术馆,以及同期成立的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有沈阳东宇集团设立的东宇美术馆。
这些以企业名义开设的美术馆,主要收藏当代艺术品,因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都对当代艺术有兴趣,身边围绕着艺术家、批评家这样的智囊团,大背景是由于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等国外大型展览上走红,这让国内部分爱好艺术或有收藏兴趣的企业家,对当代艺术有了兴趣。他们也算是国内最早收藏张晓刚、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机构。
不过,民营企业有点来去匆匆。2000年陈家刚的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倒闭,美术馆也关门,这前后“东宇”也关张,泰达美术馆也歇业了——直到今年才再度活跃起来。那时候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不高,老板们收藏当代艺术主要是出于赞助人心态,可以帮助艺术家,额外的,或许还能带来点媒体知名度、与喜好艺术的政府领导建立某种友好关系等等。不过当2004年以后,看到收藏艺术品也能带来显著的投资回报,进入这个行当的老板们就更多了。
公司收藏的价值取向到底何在?是根据企业价值观、投资回报率、学术重要性,还是老板的个人趣味?就我的了解而言,大部分从事收藏的企业都是根据老板的趣味来进行收藏的,这或许是中国民营公司的常态,主要领军者的远见和权威往往具有决定作用。对中小型私人企业来说,“公司收藏”和老板“个人收藏”的界限非常模糊。有的企业主设立的所谓博物馆,其实还是企业主个人的,也随着企业主的财富变迁而散失。
泰康收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正在从老板个人取向往公司集体取向演变。就我和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有限的几次交流来看,他似乎更喜欢风格写实、抒情一些的绘画作品以及写意的水墨画,而不是那些有点稀奇古怪的当代艺术作品。可是2003年,泰康开设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发展研究的专业艺术机构“泰康空间”时,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还没起来,价格也没有今天这样骇人。
2004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火热得让全世界的艺术家嫉妒,艺术家也成为时尚媒体追捧的明星,这让陈东升的决策得到了更多的认同。现在,艺术收藏和赞助似乎已经成为泰康公司价值观的一部分,他们陆续投入上亿资金,购藏了数百件现当代艺术藏品。就公司制度而言,收藏费用安排上也从早期的按照固定资产装修记账等方式,逐渐正式归类在品牌建设下面的公益支出部分,还筹划未来成立自己的美术馆。
把公司品牌建设和艺术收藏、艺术赞助联系起来,这似乎是最新的潮流。除了像泰康这样从事收藏和赞助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国内外的汽车、金融、酒类、时装企业更喜欢的方式,是赞助各种艺术展览或评选,争相显示自己的“艺术范儿”。
我想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艺术品的审美作用,还有其最终拥有者代表的购买力——艺术品已经变得如此昂贵,能买得起的多是富有人士,他们也是这些企业最想发掘的贵宾级客户。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