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个展“士者如斯”中国美术馆开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10-27]
从1982年以“记忆”的方式创作《春风已经苏醒》的何多苓,到今天以“沉浸”的方式,“书写”的方式让时间过去了30年。2011年10月26日 何多苓作品展“士者如斯”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作品达百余件,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呈现了自“伤痕美术”以来的各阶段的创作,是何多苓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
展览由布鲁姆画廊承办,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文化机构联合主办,由年轻批评家杜曦云、布鲁姆画廊董事长傅丽蓉策划,通过相对全面的作品呈现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作品,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呈现这一艺术史逻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何多苓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对西方文化形态的油画所作出的原创性思考和回应。
中国艺术在过去30年里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状态,不同艺术观念和风格样式构成了纷繁的景观,在谈论和评价何多苓艺术时,离不开他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走势相依相关的视角。尽管在“伤痕绘画”和“乡土写实主义”时代提供了自己的建树,但是,何多苓的艺术目标一开始就似乎不是走向外部世界记录现实,而是向自己的内心走去,希冀找到自己真实的灵魂,只有他的内心才是真正的现实。
原野、地平线和苍白色是他作品中的主要构成因素。原野一直是他的精神归宿,对他而言,广袤的原野既芜杂、静寂,又蕴涵着无限生机,生命的奇妙和天地的奥秘包含于其间,他用它来营造天地与人的和谐统一境界。地平线孤独而充满未知,并与流浪、旅人等意象相联系,他用它来体现他所追求的极度空旷和苍茫。苍白色成为他画面的主调,通过与其它孤寂形象的组合而与时间、死亡、远古、起源、归宿等相联系,“这是一片我们来自其中、盲目前行、最终回归的白色,谋杀般的白色。”他的画面中也出现空旷冷寂的空间,这种空间与身处其间的孤独生命如同寂静中微弱的和弦,调动起丰富而深邃的联想。
在《青春》(1984)、《蓝鸟》(1984)到《乌鸦是美丽的》(1988)、《行走的女人与跳跃的狼》(1991)、《乌鸦与女人》(1991)等一系列作品中,何多苓塑造了一个个精神化的空间。从1990年代《窗前的女人》到进入21世纪以来新作《兔子夏洛特》,他的艺术进一步走向自我的心灵深处,女性仍然是作品中的主角,但是,她们的形状、动作、神情更加具有精神性,远离了现实的真实。他的作品似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延续,里面承载了人类心灵的逃离,画面总是与生活保持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距离,同时又强烈的抓住你的眼睛,与你交流。
在开幕式,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诠释了他对何多苓艺术的理解,同时前波恩美术馆馆长迪特·让托对何多苓的作品作了自己评价,他认为何多苓的作品具有一种模糊的、抓住心灵的东西,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特殊性。
策展人杜曦云认为“士者如斯” 强调的是士的精英精神亦即是一种高尚的、高贵的人文精神,重提这种精神也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中那些内在的、自足的、朴实的思想价值重新挖掘,同时也希望能够将它传达给世界,为新的、多元的、但仍然是人类所共有的,具有人性尊严的精神价值的建立,做出中国的贡献。
此次展览主办方领升艺术机构特别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和前波恩美术馆馆长迪特·让托先生联袂学术主持,根本意图就是重塑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建设性意义的精神资源。何多苓多年来所探求的神秘,如今越来越与勃勃生机、空灵、澄明等相关联。对他来说,所谓神秘就是一种不可知,而且还让人神往的东西。而艺术的最高贡献就在于:提供与激发起生命与宇宙的神秘和谐的不可言说的共鸣。这就是心灵最深处的“美”的颤动。
此次展览为巡回展中国站的结束,同时也是欧洲展览的开始。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