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9月25日,《回应自然》第三回——古棕,陈晓林,程向君、李同、张歌明五人联展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Tang art艺术中心开幕。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美术史家奚静之、清华美院教授刘巨德等嘉宾到场参观展览。
参展的五位艺术家正处于精力旺盛的年龄段,他们的作品有各自的风格面貌,但在“回应自然”这一问题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他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并不自我满足,他们仍在拼搏,向艺术的深处前进。他们用不同的媒介和自然对话,通过与同道和大众交流,以求得更大的进步。他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感情是热烈的,他们有意义的探索会给画坛增添生气,也会给画家同行和观众们以思想和艺术的启迪。
《回应自然》展览首次于2004年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行。古棕,陈晓林,程向军、李同四位是参展的第一批艺术家。在2009年举办了第二次展览,今年是第三次继续以同一主题举办,清华美院教授张歌明也加入其中。他们不仅有一双善于向自然学习、与自然交流的眼睛,更将这种美加上自己的情感在画布上表现出来,使人悦人心目。
在当下艺术市场价格泛滥,价值与价格不符的环境下,《回应自然》这种学术性的展览为我们带来了一缕清新。据悉,《回应自然》第三回展将持续至10月10日。
现场声音:
邵大箴(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这五位艺术家很注重关注自然,也很注重表现自然的感受。一是研究客观的自然,一是感受客观的自然,并表现于画布,这是我很强烈的感受。他们5个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有不同的真切的感受,而且用不同的媒介画出一种对自然的感受,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这一主题表明画家们在深入思考自身主体与客观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多种途径。一切艺术创造都基于两个因素:客观自然和创作者主体。客观自然之美,之力,其包容之大,其含量之深,是艺术创造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家们只有毕恭毕敬地,虔诚地向大自然求教,才能有所作为。但与此同时,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创造,乃是出自于艺术家心灵对客观自然的回应,而不是无动于衷的复制与摹写。回应的态度与方法则决定着他们创作的风格,情调与品位。这里需要艺术家们的主观品质与修养。每个艺术家的天赋无法自我选择,但后天的努力却可以改变艺术家创造的品质。所以,艺术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其途经正如古人所教诲的,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艺术家对自然回应的路子就会活泼多样,每个人的艺术个性就会更鲜明地体现出来。艺术品对大众的魅力和感染力也会自然地显示出来。
古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油画学会副主席、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
我们学习了很多大师的作品,确实发现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各种不同的变化、风景,不管是外表的变化,还是艺术家情感上的变化,我们都觉得艺术家非常有必要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在工作室里闭门造车,虽然符号很强,但总觉得不生动,也不感人。我们希望到大自然中把自己感动的东西画出来,是我们学习艺术的一个捷径,使我们真正作为一个艺术家特别能感受到这个物质世界带给我们的欣喜,是不同的环境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在心灵上有了各种升华。回应自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是终身要追求的学习艺术的过程。所以我们坚信,我们活到老,应该向大自然不断的学习,每一年春天或秋天我们都把我们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些画出来,作为一生中追求特别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会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对艺术领悟的不同。未来我们会一两年举办《回应自然》的主题展览,每一年有新的成员,或者新的阵容组合,这都不可避免,但我想这个队伍的主要架构还是这四个人。能够举办三次展览,说明艺术家的包容性是可贵的,艺术家在自己研修和他人研修的过程中,要持一种包容的态度,这对我们的艺术发展非常有好处。
程向君(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2000年,我为了离荷塘更近,搬家到新的小区,当时一出门就有上百亩的荷塘。每次上下班走在它的边上,都受到它形式美的感染,我觉得我命中注定我要下一些功夫去研究。大家看到的都是它最辉煌的时候——盛夏,而我表现的是冬季的荷塘,冬天的时候它的那种苍凉和那种文化的气息,包括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我想要的特别吻合。这种美很难用一两句话描述的特别准确,历代文人也有不少对荷塘内涵和审美的描述。绘画就更多了,齐白石也好,张大千也好他们仅仅是画的荷塘的盛开。我主要从它抽象的形式美上更多的感悟。我持续了十几年找到自己表现的一种方式,在抽象当中找到一种具象,在具象中又有一种抽象的内涵和精神。
“回应自然”题目当时是我取的,当时我想目前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方式,包括观察自然和取舍的角度都不同,而最终都要达到一种境界,就是使作品达到一种与自然融洽的境界,没想到我们一直做下来了。这主要还是朋友间的情谊,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促进每一个人的创作,回归自然,通过获得灵感,来进行个人的创作。有的可能更贴切一些,有的走的更远一些,但我总认为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通过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和感悟,能使我们的作品产生很多丰富的变化,这是在画室里和闭门造车永远达不到的。我认为这个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同(艺术家)
我就是觉得怎么好看怎么画,很简单,我们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都是装饰性的风格。现在的艺术市场很复杂,很难说得清。我们都是比较静的,没有商业上的东西。“悠然的光线,宁静的色彩,芳馨的花朵和天使一样的女孩,绘画对我就像是在享用午后刚刚磨好的咖啡,舒服、自然是我的追求”。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