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后母戊鼎何时入课本 初中教材一直“将错就错”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9-14



  出土后姓“司” 学术界已为其更名本市初中教材却一直“将错就错” 

后母戊鼎正名何时入课本 

今年3月,国博展出的“司母戊鼎”已经正式更名“后母戊鼎”。

但本月新学年开始后,记者从本市初中学生新学年使用的两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上发现这件国宝级青铜器的新名字并没有被教科书“认可”。

  今天上午,记者咨询中学历史学科教师得知,目前考试还是会以司母戊鼎为准,但判卷教师肯定会根据考题灵活评卷,考生写“后母戊鼎”也不会算错,考生不必担心。

  发现

  两版历史教材 均持原名未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第26页介绍青铜文明的章节中,提到了“司母戊鼎”,并配有一张彩图。

  该章节没有单独介绍“司母戊鼎”的文字,仅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的文字概括介绍了商朝的青铜器历史文明。

  “司母戊鼎”的介绍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上相对较多。在该教材的第47页“甲骨文和青铜器”章节中,不仅用文字介绍了“司母戊鼎”的外形、历史地位及出土和后期保护的故事,同时还配有彩图,彩图下方标注为“司母铜戊鼎”。

  该版本历史教材还介绍了“司母戊鼎”名字的由来,其介绍:“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朝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背景资料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据中国文物网记载,该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故称“司母戊鼎”。

  追访

  考试以“司”为准 答“后”也不错

  西城区某中学历史教师杨慧妍介绍,在目前的历史考试中,对后母戊鼎的知识考核一般在选择等“小题”中,在她的印象里,选项中从来不会“安排”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同时出现,在一些中考、高考等大考中,考题设计更是严谨、科学,一般会避免这类仍有争议的点。

  杨老师介绍,目前的考试都以考试大纲为准,教材不变大纲就不会变,考试还是会以司母戊鼎为准,但判卷教师肯定会根据考题灵活评卷,考生写“后母戊鼎”也不会算错,考生不必担心。

  此外,任课老师会在课堂讲课时给学生们讲解司母戊鼎更名的情况,让学生们能对这个国宝级青铜器了解更深。

  质疑

  改版在更名之后 教材“赶不上趟儿”

  两个版本的历史书均是今年新学期学生们要使用的课本。

  根据书上的标示,记者发现,人教版教科书的版次是2006年6月第2版,北师大是2007年5月第4版,但两个版本教材印次分别是今年6月份和今年7月份,均在“司母戊鼎”更名之后。

  既然印刷时间在更名之后,那为何新学期教材没有对此进行调整呢?

  对于这一疑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教材修订要根据国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目前教材设计仍然依据的是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并非是学术界、国博改了鼎的名字之后,教科书就会很快随之更改。

  不过,关于“司母戊鼎”更名,教科书应该“赶紧跟上”的问题,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主编朱汉国教授表示:“目前已有考虑,在修订的教材中,将有论述。”

  朱教授同时表示,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是个严肃的大事情,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需要有关行政部门的把关,不是简单地说改就改。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