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评:文物商业鉴定无权威缘自三无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9-13
  路人皆知文物收藏圈中猫腻多、蹊跷多,但对“金缕玉衣”也敢隔柜乱鉴定,且开出24亿天价,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本周,谢根荣骗贷案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故事的离奇之处,一是骗子的大胆——敢于自制“金缕玉衣”,还敢请顶级专家来鉴定;二是银行的很傻很天真,一看鉴定专家又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又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便信以为真。殊不知在今天的中国,文物的商业鉴定压根儿就没一个权威机构。故宫也好,国家鉴委会也罢,这些耀眼的金字招牌一旦沾了市场的边儿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些机构、专家的主要职能是为馆藏文物、征集品及为刑事案件所涉文物进行鉴定。一旦和商业挂钩,就成了捞外快的个人行为。这时候,鉴定结果凭的是眼力经验还是鉴定费,就全看个人修养了。而诸多事件证明,这行里见钱就摇尾巴的人还真不是少数。

  这也难怪,民间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由来已久,想出淤泥而不染着实不容易。商业鉴定无权威缘自三无。

  一是无门槛,谁都能开鉴定证书。文物鉴定本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融考古、历史、文化、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为一身。凡专业性强的工作均须资质认定。可我们目前的鉴定机构都是由工商部门批准的,文物部门没有审批权。


  二是无标准,全凭眼力。自古以来,文物鉴定就没有明确评判标准。没标准也就没了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谁都有出错的可能。乾隆爷爱收藏也懂收藏,还有那么多官员名家给把关,不也常常出错,光《清明上河图》就收了一堆。

  第三条更妙:无责任。在许多国家,一个文物鉴定师如果胆敢在真伪问题上耍花活是要相当有勇气的,一旦被发现,轻者丢饭碗、罚巨款,重者有牢狱之灾。可在中国,假鉴定证书满天飞。这倒不是因为咱们的文物专家胆识过人,而是因为进行民间鉴定仅供参考,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你想呀,这行全凭眼力,错了也就是我眼拙,你如何证明我是有意为之呢?再者,想处罚也是于法无据——我国《文物保护法》中并未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负何种法律责任,我们至今也没有一部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规。或正因如此,大专家们才在鉴定“金缕玉衣”时敢于隔着玻璃柜看看就签字,在这桩涉及数亿的骗贷大案曝光后,依然淡定如常,往过世的老爷子身上一推六二五。

  “金缕玉衣”案一出,有不少人呼吁文物专家珍惜名声,也有人认为这几位现了眼,对其他人是个警醒。这话只怕也是白说。我相信,拿人钱财给人说话的专家绝不只是这几位。记得今年3·15时央视也有给假文物开证书的报道。如今,几位顶级专家曝出如此丑闻,只能说明此类问题在业内已普遍到了何种程度。在鉴定的资格认证、行为监管及法律法规都处于空白的大环境下,文物的商业鉴定证书实在就是一纸空文,想靠从业者自律以改变局面多半也是水中望月。简而言之,权威不可信、证书不可信,看人看物看真假,只能靠自己的火眼金睛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