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长沙窑“壶王”惹争议 收藏界盼藏友无偿捐赠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8-29
  近日媒体爆出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镇馆之宝疑为“赝品”或“臆造品”。尽管该博物馆在接收文物时就曾邀请相关专家层层把关,既出具了鉴定证书,又以千万元重奖捐赠者,但如今这件高达数十公分的长沙窑“壶王”却遭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质疑。对于收藏者而言,博物馆提供了文物标形,使艺术品鉴定成为可能,但近来一些公立博物馆状况频出,这次又惹“造假”上身。面对空前的信任危机,博物馆应该如何守住“捐赠”这道门呢?


  博物馆为藏家失误“埋单”

  回顾整个“壶王”事件,捐赠者、博物馆、鉴定专家三方都是各执一词、相互推诿,而归根结底,连捐赠者也不能确定其捐赠的文物为真。据该“壶王”捐赠者介绍,其手中还有一只同样的“壶王”及半套“壶王”残片,他捐赠给博物馆的是一件品相不太好的“壶王”。捐赠者甚至透露,他在捐赠后又将“壶王”带到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做了现代科学鉴定,得出结论竟是三百年内的作品。

  据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已提出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壶王”等存疑文物进行再次鉴定的建议。据业内人士分析,因为此前没有类似文物出土或传世,在没有标形参照的情况下任何鉴定机构都很难给出此件“壶王”为真的有力证明。若此件藏品被直接证明为“赝品”或“臆造品”,那么博物馆必将在信誉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博物馆不应出具“鉴定证书”

  每一个从事收藏的人都会涉及文物及艺术品鉴定,博物馆也不例外。可鉴定又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由于鉴定者个人的主观成分会直接影响鉴定结果,因此不同的鉴定专家在同一件物品的真假鉴别上往往存在分歧。据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可以为民间文物提供鉴定渠道,但他们不收费也不出具鉴定证书。对于某些博物馆出具鉴定证书的行为是否合理,西安市档案局征集编研处张处长认为,政府机构及博物馆在征集民间文物时无权给藏者出具鉴定证书,他们只会给藏者一份能证明其曾经拥有过此物的收藏证。

  那么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又因何为藏家出具鉴定证书呢?据悉,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在文物征集时也未出具鉴定证书,只是后来博物馆为了协助捐赠者获取政府奖励才额外办下的。对于证书的有效性,涉及此证书的几名鉴定专家至今模棱两可,他们说只是“帮着看看”,甚至自认为该鉴定结果在长沙窑瓷器鉴定方面不具权威性。

  无偿捐赠是搁置争议的最好方式

  目前我国实行无偿捐赠与有偿捐赠并行的方式接收民间文物,但藏界一直存在取消有偿捐赠的呼声。面对文物造假,国外许多公立博物馆一直采用无偿捐赠的接收方式来搁置鉴定争议。现今中国文物及艺术品造假猖獗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与无偿捐赠相比,有偿捐赠则增加了博物馆的风险,而这部分风险本应由拍卖行和私人购买者承担。

  无偿捐赠方式在粤港澳地区较为普遍。据了解,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接收民间无偿捐赠的文物上万件,其中许多被认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西安博物院在2008至2009年接收的十余件民间文物捐赠中,多数是通过无偿捐赠进入博物馆的,由此可见,无偿捐赠的风气也正在内地悄然形成。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