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评作品还是评作家?获奖作品未必是代表作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8-22]
本届茅奖评选结果可谓“大腕”扎堆儿。莫言、刘震云和毕飞宇都算是文坛的明星级人物,而张炜的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则是因其超长的篇幅而被读者津津乐道;与此相比,多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作家,却都过早地提前“退场”。面对这样的一份榜单,难免有人会提出质疑:茅奖评的究竟是作品还是作家呢?
获奖作品未必是代表作
本届评委麦家曾是上届茅奖的获得者,在本届茅奖获得者中,他最推崇的是莫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莫言的作品就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他早就该得茅奖了。”麦家说,尽管《蛙》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但也属实至名归。在他看来,本届茅奖选出的5部作品,即使不能说百分之百,也是百分之八十代表了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成绩。
但著名评论家解玺璋却对此持批评意见:“这次评奖的结果很平庸,没有什么惊喜。获奖的都是一些题材保守、名气较大、商业气息较浓的作家。比如获奖的《蛙》就不是莫言最好的作品,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商业味道很浓。”他同时指出,“此次评奖仍然有意识回避沉重和敏感的题材,这类作品最后都落选了。”
文学评论家李星认为这是种补偿,“茅盾文学奖有时是评给作家本人的,有时是评给作品的。”他解释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未必是作家本人写出的最好作品,其最好的作品往往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获奖,而在某一届他就凭借一部也在水平线之上的作品获了奖。
评委陈福民的态度则比较淡然:“著名作家之所以著名,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一定写出了可靠的好作品。当然,这也导致评委投票可能会集中到著名作家身上,而非著名作家的作品却会被忽视。”
鸿篇巨制真的有人读完?
在本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是得票数最高的,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部小说共分39卷,出版了10部单行本,总字数多达450万字。如此夸张的篇幅,令不少读者产生质疑,评委是否真的读完了该书?在评选结果出炉之前,《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就曾发微博说,“张炜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
“事实上,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62位评委中绝大多数都看完了《你在高原》。”面对外界的质疑,作家出版社社长、担任该书总策划的何建明给予了明确答复。他同时透露说,《你在高原》出版一年多来,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两万余套,如果按单本计算,发行量已经达到20余万本。
这种说法得到了麦家的证实,他说自己早在《你在高原》入围本届茅奖的20部提名作品之前,就已经读完了其中的6册,此后更是花了一天半时间把它读完。而评委雷达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阅读,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句阅读。”他表示,评委都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可以较好地考量其文学价值。雷达同时认为,张炜多年的创作风格已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有助于评委把握其作品。
本届茅奖没有一张废票
本届茅奖在评选制度上进行了大量改革,特别是实行了实名投票制,这也使得评委们的压力变得更大。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说,评委们在每轮投票后都有种“中奖”的心态,“假如前20部你只投中了5部,是不是会有点儿压力?”据了解,本届茅奖的62名评委里,除铁凝作为作协主席不参加投票外,其余评委无一人弃权,更没有产生一张废票。
“相比较来说,我还是喜欢做运动员,当裁判太累。”谈到担任评委的感受,麦家直言,实名制投票对评委有种精神压力。“毕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越到后来相熟的人越多,即使现在不认识,接下来很快就可能见上面了。”不过,他也认为是一个进步,“努力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树立茅奖的权威性,值得鼓励。”
对于采取实名制评选,雷达认为,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文学评奖公信力比较低,读者对评委不信任。“评委会希望通过实名制来制衡与监督评委,算是对以往做法的校正。”不过,雷达也同时表示,实名制与不记名投票哪个更科学、权威,还有待论证。“文坛里很多人都认识,人情因素并不会因为实名而消失。”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