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
一位享誉国际的画家到了耄耋之年时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偶有兴致创作的一两幅作品随随便便就可卖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天价,只需要在自己的豪宅里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今年已82岁高龄的她依然狂奔在艺术创作的最前线,据日本媒体报道,2012年1月,草间弥生将以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为起点举办新作巡回展,这一消息将话题女王草间弥生再次推向了聚光灯之下。
画着浓重的眼妆、戴着一头灿烂的酒红色头发、身穿圆点图案短上衣——很多时候,草间弥生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怪婆婆”。在几十年里,她近乎偏执地画各种各样的圆点,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圆点时常让观者混淆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草间弥生也毫不讳言称自己是精神病艺术家,30多年来她一直住在精神疗养院中。然而,这样的她却被认为是日本现存的最伟大的艺术家,头顶笼罩着一系列耀眼的光环:可以与安迪·沃霍尔匹敌的波普艺术领袖、作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之一的亚洲女子、1993年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英国《泰晤士报》评选出的“20世纪200名最伟大的艺术家”中4位上榜的日本艺术家之一……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母亲因此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一切让草间弥生的童年记忆并不美好。在不到10岁的时候,草间弥生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世界的细胞、分子,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她用圆点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然而,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她出现的幻觉,遭到了母亲的无视和嘲讽。
1957 年,草间弥生和母亲决裂,只身前往美国发展。人们可以从她日后的小说中猜测草间弥生早年在纽约生活的艰辛: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1959年,在抵达纽约18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5件作品参加了第十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从此,她的圆点引起纽约一些知名评论家的注意。1966年,因相当具有视觉迷幻性的作品《无限的爱》,草间弥生声名鹊起。“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有纽约评论家曾经这样评价草间弥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美国波普艺术的兴盛期。草间弥生用“前卫女王”的大胆表现方式使一个日本人、一个日本女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
在取得艺术成功的同时,草间弥生邂逅了美国近代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电影先锋人物约瑟夫·柯内尔,两人一直相伴至1972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伴侣的离去给草间弥生带来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搬进了精神疗养院,并在旁边买下了一个工作室,过着每日往返于疗养院和工作室之间的简单生活。1993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上的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上世纪90年代之后,草间弥生因加入商业艺术领域被大众所熟知。在一些著名品牌的化妆包、手机、汽车上,都可以看到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设计。
“我一圈圈收着艺术这条线,尽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没有这个窗口,我一定会在更久之前就因受不了周遭的环境跑去自杀。”从5岁开始拿起画笔以来,草间弥生一直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不曾剥离。在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痛苦里,手中的画笔更是她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艺术创作将她从濒临崩溃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来。草间弥生说,她还想再画100年、200年、300年,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会用尽最后的力量去画。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