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专家研讨:用世界性视野观照中国文学的创造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7-18
  用世界性视野观照中国文学的创造性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近日在秦皇岛举行的“2011《长城》笔会”上,作家、评论家就如何在世界文学视野下观照中国文学的创造性进行了深入研讨。

  孟繁华谈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更多的是强调学习借鉴,是跟随和融入;90年代以来,则更关注“在世界格局里的中国文学”,这已经悄然发生着转变,有了对两者差异性的重视。吴义勤说,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有三条参照体系可供考量:世界文学、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世界文学只是其中之一。在上世纪,中国的现代性产生和发展相对滞后,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先引进”、“先学习”的步骤。而在新世纪来临之后,我们与世界性的同步已经建立,没有什么特别的“时差”。


  王春林则认为,强调在“世界文学视野中”,实际上是一种随着经济强力发展而生出的大步前进的心态,里面仍不乏浮躁之气。魏微则认为,这种强调不是自信而更多的是不自信,试图来证明什么,这也许会导致那些想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们把写作看成是策略性的,过于求大。她说,我愿意自己的写作是那种看起来很微小的写作,把自己在某一时间里所关注的问题用心地写出来。杨扬也谈到,“世界文学视野中”更多的是理论意义,对于创作而言并不算是问题。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写作更多变成个人的场域,各种样式的写作都应当给予尊重。

  李云雷以欧洲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作家的接受为例谈到中国作品的国外评价问题。他说,近年来,中国作家对西方文学的了解甚至超过许多国外作家,我们在学习吸收上做得很充分,努力把西方文学传统带到了中国文学中来,并完成自己的融合,至于能否及时被西方所接受,其过程是不可预知和设计的。“问题是,既然我们学习、吸收都足够充分,可一落实到自己的写作,为什么写下的多是那种千人一面、缺少文学魅力和创造性的作品呢?”

  李浩说,把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视野中考量,不是什么姿态,不是所谓文化自尊或自卑的结果,也不仅仅是某种文学抱负,提出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因为文学的自身,是在接受文学一般标准的前提下对差异和特别的强调。这样的议题,其实是想梳理和认知“我们的”和“世界的”之间的关系,是把世界文学当做我们的参照体系,借此审视我们文学的可能性问题,同时也基于对当下呈下滑状的平庸写作的不满。因为我们的许多写作似乎太世故、太庸常、太“成功学”了,而不是试图致力为文学版图提供新的可能。孟繁华强调,对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应看的是高端而不是低端,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平庸者占大多数,作家、批评家都不应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低端上,那种批评容易做出,但意义也不大。

  至于要不要“世界文学”的参照体系,我们是否需要将对于世界文学的评判标准“拿来”,李静认为,文学的评判标准一直存在,只是属于那种大家心知肚明但又无法做到量化的。处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处理价值评判的问题。她说,有些作家的作品,如果放置在世界文学的体系中来看可能意义不大,而假如我们在之外再建一个我们的标准的话,有些是很有意义的,有些就可能被夸大。

  一些学者谈到,中国文学如果要在世界文学中确立位置,就存在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如有人认为,在我们的文学和世界文学建立起同步关系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参与世界价值观的共造。差异性文化价值观的存在,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也有与会者从文学内部角度指出,文学当然有它的价值观,但如果我们把文学问题的争议放置在简单的价值观的层面,则有可能是对文学的某种伤害。文学,似乎更强调它的独特意味、魅力和自由的人性标准,以及那种个人的自我价值追寻。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