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评:文物保护、文化弘扬与旅游经济应协调发展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6-22
  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摆在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难题。

  初夏时节,笔者随团考察中国西部的甘肃省旅游文化发展状况。从甘南藏族自治州气势恢宏的拉卜楞寺,到河西重镇武威的雷台汉墓,再到屹立千年的嘉峪关及享誉全球的敦煌莫高窟,甘肃文化资源的灿烂和丰富令人赞叹,但在文物保护、文化弘扬方面也有颇多难点。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摆在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难题。现实不断提醒我们,亟需在文物保护、文化弘扬和旅游开发三者间找到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产业,既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又应尊重当地群众,尤其是信教群众的宗教习惯和风俗传统,比如优先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保障各类宗教活动的顺利进行。拉卜楞寺是享誉海内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在信教群众的心中,寺院就是藏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机构,僧侣是藏族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千百年来,寺院不仅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教育中心,是藏民族研习佛教、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卫生、工艺建筑、绘画舞蹈等多种学科的场所。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历史文化典籍,保存、丰富并传播了民族文化,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联系和团结。每年拉卜楞寺晒佛法会、宗教仪式、文物展出都吸引着来自欧美、日韩、蒙古、东南亚和国内数十万游客到此体验文化旅游,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团结、文化保护成果的窗口。

  因此,在藏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寻求社会稳定,一定要尊重当地信教群众的传统、习俗和真实意愿。实际上,只要把握到位,协调合适,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汇聚信教群众与相关文化群体,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在当地开发旅游,能够开发的要科学、慎重协商开发;不能开发的,要尊重信教群众的意愿,坚决不开发。就目前保护现状而言,笔者建议各级政府还要持续加大投入,积极对寺庙殿堂文物、古籍经卷、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地方政府要重视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保护信教群众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不仅能有效传承文化,留下灿烂的文明成果,还能持续保障社会动态稳定,进而有效提升当地经济增长,走出一条适合藏区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道路。

  在敦煌莫高窟的参观使笔者注意到,当前文物保护的力度和文物自身的价值远远未能匹配。这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灿烂、文化内蕴之深邃以及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的同时,敦煌莫高窟文物因年代久远、材质脆弱,在沙漠侵袭下,崖体风化情况日益严重。加之洞窟空间有限,每年大量游客进窟使得温度、湿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了石窟、壁画、雕塑的保护。目前,莫高窟文物的很多保护设施,还是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政府拨款100万元加固和修建的,其他较大规模的援助来自90年代香港邵逸夫先生捐助的1000万元。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境况,洞窟文物的控湿、控温、控光等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不仅应尽快加大对莫高窟文物保护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更要积极吸收国际经验,依托先进技术打造保护设施,并建立高技术屏障,提升窟内控管水平,建立独立的数字、高技术陈展厅,将珍贵文物遗存“移出”洞窟外科学保护,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参观滞留时间等。

  敦煌应当成为彰显中国文化灿烂和科技水平的平台。对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对敦煌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且对中国和世界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将有示范作用。笔者期望见到一条文物保护、文化弘扬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未来道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