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谈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折射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6-21
  总有一些感动,任凭岁月变迁,却始终留存记忆;

  总有一些文字,伴随时光流逝,却依然散发墨香并凸显力量。

  正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寻找“马玉祥”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21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李西岳难忘 “马玉祥”:

  “初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初中的课本上,激情澎湃的我写了一篇读后感。高中毕业后,为了使自己成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后来,我由一名普通战士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再后来,还有幸成为了魏巍的“老部下”。

  苏州市民朱新祥在微博上告诉记者,同样是在初中课堂上学习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而从懵懂年少到而立之年,最忘不掉的就是“马玉祥”。

  正是这篇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体战地通讯,让我们急切地希望能寻找到“马玉祥”。与其说是找到一个人,不如说是找到以“马玉祥”为代表的那些勇士们。在60余年前那场伟大而残酷的战争中,“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击溃于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

  终于有了线索:湖南常德汉寿县老人戴笃伯正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原型之一,1950年6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20岁的戴笃伯奉命赴朝参战,在飞虎山战斗中打响了自己的第一枪,并因战绩突出受到军部嘉奖,魏巍在那时采访了他,并建立了长久的联系。

  然而,汉寿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们,这位疾病缠身的特等残疾军人,已于去年去世了。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老人生前把魏巍当知己,2008年8月当得悉魏巍去世的消息时,老人长时间沉默不语,只是不时用手擦拭眼角止不住的泪水。

  魏巍走了、戴笃伯也走了,但我们却在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寻到了“他们”的坚实脚印。

  丹东市锦江大街68号,市中心北部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坐落着建于1958年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馆序厅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浮雕群像,演绎着一幅壮观而生动的画面:毛主席英明决策,彭老总临危受命,中华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宋丽萍告诉记者,馆内拥有抗美援朝文物l2000多件和历史文物7000多件,其中筛选的实物就有1108件。大到战车、机枪,小到钢笔、纽扣,桩桩件件,都沾染着战争的烟尘,浸染着“马玉祥们”的鲜血。

  纪念馆曾花费十多年时间,在全国范围调查核实,迄今共确认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战争期间为国捐躯。其中包括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为全国人民崇敬的英雄模范。

  纪念馆馆区广场上矗立的一座《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碑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魏老80岁高龄时留下的墨宝。”宋丽萍说,正是根据魏老的手写体,碑廊镌刻下了全文。

  时代的文化符号,丰富的精神遗产

  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全委委员、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曾担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开国》的编剧,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做过仔细的考证和调研。

  “战争进程中,彭德怀总司令觉得当时一些报道道听途说,而且多显得狂热,出现了‘像推土机一样把联合国军推到黄海里去了’这样的表述。但彭老总认为,这场战争实际上打得很残酷,中方是以大量的人力而且是在麦克阿瑟轻敌的情况下,才节节逼退敌人。需要把前线真实的场面传递出来!因此,在攻占汉城后,毛主席决定公开报道战场上的真实战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年底,总政治部组织了一批作家和记者去前线,魏巍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前沿阵地采访的3个多月中,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当他踩在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上,双手抚摸着刚被我军将士鲜血浸透的泥土时,这位30岁热血青年的内心,迸发出如地下翻腾的岩浆一般的磅礴情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也正是在这种情景下“从心底跳出来,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魏巍2000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

  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柳建伟说,毛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曾高度肯定了两篇文艺作品,一篇是王蒙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组织部来的年轻人》;另一篇就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刊发后,毛主席做出批示要求加印,当时纸张调用了几千吨。”

  “《谁是最可爱的人》对抗美援朝战争做了很好的历史钩沉。它已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而在再次重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后,仍觉心潮澎湃的李西岳则以“情感的力量”来归结它的深厚魅力——

  “这篇文章不足四千字却影响了几代人。它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除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以外,更是因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作家真诚、饱满甚至是滚烫的情感。”

  李西岳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经发表,在全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管是在田野,还是在乡间,不管是校园,还是工厂,处处都有人在诵读这篇红色经典。“正是这群普通得如田野中大豆高粱一样淳朴的面孔,成了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

  他说,魏巍不仅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传神地描写了当年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更重要的是,他在那个年代第一个准确地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让“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这个称呼仍然跨越时空存在于当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别于世界其它任何军队而倍感无上自豪的一个称谓。这不仅是作家对那段历史,也是对他热爱的这支军队作出的伟大贡献。

  “回头来看,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革命英雄主义的金色阳光中成长起来的,魏老笔下的英雄不仅为我们点亮了理想的灯,并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深层次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像英雄一样去思考,让我们像那些朴实可爱的‘兵’一样去做人。”

  李西岳还回忆说,带着对文学前辈的敬仰之情,他拜访过魏老。跟魏老谈起《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老人仍是激动不已。“他叮嘱我,搞创作一是要真诚,二是要有激情,一位部队作家一定要成为战士情感的代言人。”

  “这种发自作家内心深处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恰恰是当下不少作家和文学作品稀缺的一种品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