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专家:端午节食粽风俗体现忠孝价值观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6-06
  今天你还会包粽子吗?“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芋丝韬。炊余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清朝诗人谢墉曾如此细致地描写过粽子。又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是最普遍的节日风俗。

  在北京国华商场,一位张先生正考虑购买一个由纯金制成的粽子,他觉得“端午节到了,摆在家里作装饰很好看,又能保值。”当被问及是否会自己包粽子时,张先生说:“超市里有包好的粽子卖,很方便,自己倒不会包了。”在北京大慧寺路东口沿街的菜市场里,因为端午节临近,凡是卖粮油的摊位都卖粽子叶。普通的干粽叶每斤12元,挑选过的规整粽叶1.5元20张,真空保湿包装的3元一袋。一个姓谭的摊主介绍,自2000年在这里摆摊起,每年都能卖出几箱粽叶,而且近两年销量更多些。“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更卫生,也更好吃。”她说。

  粽子是历史传承悠久的一种食品。《广韵》上记载,粽是糉的俗字。《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糉声”。《集韵·道韵》说“糉,角黍也,或作粽”。《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荪叶裹黏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改角黍而称粽子。

  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粽子的做法古今有所不同:汉代的粽子是“芦叶裹米”;西晋的粽子是“菰叶裹黏米,杂以粟”。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用果品入粽,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糉榈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说起端午节的食粽风俗,北京市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赵书认为,粽子的食材广,口味全,烹饪技巧多样,体现了中医医食同源的道理,可称是一种美食。包粽子本身也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比如北方常包的蜜枣粽,包三颗枣代表“三星照户”,包四颗枣代表“四季平安”,包五颗枣代表“五子登科”,各有吉祥含意。如果说春节是调和家庭关系,清明节是调和家族关系,那么端午节就是调和社区关系。在北京地区,过去端午节要祭祀于谦、袁崇焕这样为当地百姓作出贡献的人;一些地方还会组织“金盘射粽”这种富有特色的体育比赛。

  赵书说,端午节食粽风俗的起源,无论是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还是纪念曹娥,其实都体现了忠孝的价值观,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心,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包粽子所体现出的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内涵,该被视为如黄金一样宝贵。(记者 殷燕召)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