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会不保真是行业惯例 “打眼”别“声张”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6-02]
今年嘉德春拍,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掀起拍卖业界狂澜。5月30日文化部发布《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排名全球第一,无疑再次给艺术品市场注射了一枚“强心针”。但记者了解到,市场交易中形成了类似“卖假不退”、“拍卖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谓“行规”。即便是在拍卖会上,投资者仍需谨防“打眼”(收藏行话,指没看准东西被人蒙了)。
亿元时代拍卖盛宴来临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694亿元,比2009年增长41%,拍卖艺术品30万件,总成交率75%,总成交金额达58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77%。2010年我国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英国上升至全球第二位。
自去年以来,各大拍卖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创造了亿元时代的拍卖盛宴。永乐春拍总成交额创造了共1.8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超出去年秋拍的历史最高记录;香港佳士得现代艺术成交4.84亿港币(约4亿元人民币);嘉德春拍总成交额更是创下53.23亿元的佳绩。
拍卖会并不保真
我国《拍卖法》规定,拍卖公司有“不保真”免责条款。对于“拍卖会不保真”的行业惯例,拍卖双方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竞买人认为,拍卖公司作为专业机构有义务对拍品真伪进行鉴定并提供保证;但拍卖公司则认为,拍卖前的预展已经为买家提供了解藏品的机会,因此买家应该风险自负。
花小钱买了大宝贝,这在藏界叫做“捡漏”,而花大钱买了赝品,叫做“打眼”。无论是“捡漏”还是“打眼”,按照规矩,都不得声张。拍卖界的逻辑是,你100元买的东西,转手卖了1000万元,赚的钱会不会和当初的卖主分呢?当然不会。同样,高价买了赝品,在行业里也算正常,一位藏家说:“谁没有走眼的时候?打掉牙也要往肚子里吞啊。”
“打眼”和“捡漏”是艺术品收藏不可分割的两面,正因为如此,一些资深藏家表示“想得开”,“打眼”和“捡漏”历来就是收藏的一部分,市场中有真真假假才好玩。因此,入场前只考虑资金安全而要求拍卖方保真不现实。收藏火了,投资者入场前做好功课才是王道。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