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谁让收藏变成了博傻游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6-01]
在日前苏州举行的2011中国青瓷学术研讨会上,针对当前的“全民收藏热”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乱象,与会专家纷纷呼吁,收藏是文化,不是投机。收藏市场,亟待刮掉铜臭之毒,向文化回归。
乾隆玉玺刚以1.2亿港元成交,齐白石的作品又拍出4.2亿元人民币……如今,似乎一谈收藏就离不开钱。从古至今,收藏都与文化密不可分,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收藏却成了许多人期望一夜暴富的不二法门。买家太多,藏家太少,不管懂不懂,都试图从中盈利。很多人往往上午买了东西,下午就急着卖,晚上就和“下一棒”接力了。本应充满文化气息的收藏,如今却沾染了太多的铜臭。还有不少趋之若鹜者将收藏当作身份的象征、炫富的资本,好像家里没点古玩字画,就不够档次。正是这种心理,进一步推动了本已“虚火”太旺的收藏热。
真正的收藏,应该是品味其中的历史,感悟人文的变迁。在浙江藏家曹兆浦看来,拿到一件藏品,要懂得它好在哪里,而不是一上来就问值多少钱。他拿起一件瓷器对记者说,“收藏,要会欣赏。比如上面画的人物开脸怎样、服饰如何,有无灵气,这才是精髓所在。”可惜,本是修生养性良方的收藏,如今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变得越来越浮躁。古玩有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其市场价值。不少人搞收藏,往往不谈文化只谈钱。与其说他们是藏家,不如说他们是商人更恰切。李女士就是这样一位“迷失者”。会议期间,她看记者和不少文物专家都很熟,就问记者,“你玩古玩吗?”记者表示自己不懂、也不感兴趣,她非常遗憾地说,“那不亏了嘛。你跟他们这么熟,不跟着后面玩玩不浪费嘛。我也什么都不懂,但就跟着他们混呗,赚钱哎。你看,这个手镯去年买的才1万多,现在你知道值多少啊,十几万啊!”说到这,她眼里闪现着兴奋的光芒。如此熟悉的话语,我们似乎在股市、房市里也看过、听过。
对此,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表示,艺术品收藏不应被利益绑架,更不应与经济投机行为画等号。只有把这些铜臭味儿彻底去掉,收藏市场才能正常化,才能真正回归文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这种盲目的“收藏热”,更催生了“造假热”甚至是“盗墓热”,更有不少平民百姓因受不了诱惑而加入其中,因根本不懂专业知识而致倾家荡产。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收藏的金钱化,媒体的推波助澜也难辞其咎。登录网络、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要么是某某藏品再创新高的新闻,要么就是某人因捡漏而一夜暴富的报道。问题是,人人都想捡漏,那么谁“负责”打眼呢?人人都想“倒个手、捞一笔”,谁来接最后一棒呢?收藏追求的本是一种境界,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 本报记者 董 晨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