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锐

“汴绣皇后”的艺术与人生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5-07
  74岁的“汴绣皇后”王素花,至今耳不聋,眼不花。普通人捏都捏不住的不足一寸的绣花针,她使起来仍然得心应手。

  王素花手艺出众,是国家级、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其实,这位“汴绣皇后”还有精彩的另一面——因免费教授残疾人刺绣的善举被评为“感动开封十大人物”之一。


  4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开封东郊的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听她讲述自己的艺术和人生。

  成就来自痴迷

  “滚针绣水,朦针绣柳树,双合绣毛绳,反戗绣瓦,悠针绣牲畜……用不同的针法绣不同的景物,作品才形象逼真、有立体感。这是湘绣、苏绣所没有的。”在王素花眼中,汴绣魅力无穷。

  王素花出生于封丘县一个名为潘店的小村,小时候家里很穷。“8岁时我开始跟着姥姥和妈妈学绣花,除了绣肚兜、绣枕头,还学会了剪花。”1957年,也就是王素花20岁那年,她得知开封汴绣社要招绣花工人,就高兴地去报了名。从此,王素花的命运和汴绣连在了一起。

  1959年2月,开封汴绣社接到一个任务:要创作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当一幅构图复杂的白描长卷送到大家面前时,不少人傻了眼。王素花抱起铺盖住进厂里,三个半月没回家。她带领姐妹们一针一线绣出了第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精美的绣品作为建国十周年河南礼品被送往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王素花应邀出席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艺术之路无止境。在继承的基础上,王素花不断创新,创造了反戗绣、拉链绣、席篾绣、散套绣等十几种新针法,使汴绣艺术更加完美。

  善举源于爱心

  退休后的王素花心里仍然放不下挚爱的汴绣,创办了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精湛的手艺为她带来了不菲收入,但作为汴绣领头人,无论是贫是富,她都在操心汴绣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她说:“我小时候受过苦,知道穷的滋味。所以谁来学刺绣,我都愿意教他们。特别是残疾人就业难、创业难,只要他们愿意,我都管吃管住免费教他们。”

  十几年来,她共免费培训学员2000多人。目前,有38名残疾姑娘在她的厂里上班,每个人的月收入都超过了1000元。

  王素花说:“只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多了,汴绣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失传,才能更好地创新。”对于自己的善举,她微笑着表示“没什么”。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