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3年后可能到阶段性顶点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2-21
大学时的黄文叡学的是电影编导,那时的他对文学及影像艺术充满热情,还曾在美国筹组电影公司拍摄电影。

在台湾成长、受教育的黄文叡,后来赴美求学并取得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及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硕士和艺术管理硕士。

黄文叡活跃在纽约艺术界,他曾是——纽约市立大学助理教授、纽约大学副教授、纽约现代美术馆策展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兼任副教授、美国国家文艺基金会预算审查委员等。

如今的黄文叡是摩帝富艺术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

摩帝富艺术顾问公司于1997年在纽约成立,长年致力于欧、美和亚洲主流艺术市场,从事艺术品买卖、藏家和企业收藏规划、艺术咨询、艺术基金操作、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和另类投资的选项、公共艺术及国际策展等服务。2006年起亚洲当代艺术一跃成为巿场的新宠,公司先后增设总部亚洲部门,东京、台北、北京等多处分公司。

自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发力以来,价格一路攀升,市场热情沸腾。2007年民生银行推出“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投资于中国当代艺术板块,这款产品仅用一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募集。3年多以来,国内艺术基金规模扩张迅速。然而在艺术品一级、二级市场尚未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之时,2010年国人似乎已不满足于拍卖和艺术基金交易,开始挑战前无古人的艺术品产权交易。

黄文叡说,当下对艺术品的计价方法,是非公平机制下的算法,是一种假性公平。他甚至认为,在艺术品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他告诉本报记者,未来3年,中国艺术品价格会迎来第二波上升,但同时也会是一个阶段性的顶点。

艺术品计价方法是假性公平

本报:您曾说,“艺术品不同于股票,不可能每天都有净值,就无法谈及所谓权益的划分。如果没有卖之前就开始分权益,那么就容易导致恶性炒作。”2010年下半年以来,深圳、上海、天津等地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艺术品产权产品,买卖的权益正是基于对未来行情的预期。您认为这会引起什么风险?

黄文叡:风险太大了。这类产品结构性的问题存在于基本面上。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杨培江1号”为例,杨培江不是二级市场里非常活跃、有很多拍卖记录的艺术家,发行单位称“杨培江1号”的市价是500多万元人民币,用200万元发行。请问你们如何计算出500万元市价,这个数字有没有公信力?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必须回顾杨培江作品公开的所有数据,让投资者相信艺术家真实市价。透明且可信的机制建立起来,今后可以发很多资产包。

现在,投资者开始转让权益,价格越炒越高。封闭期结束后,人们基于预期而转让的价格实际上已经超过市场上艺术品挂牌的价格了,卖出去每个人都会亏。这样的风险由谁来控管?投资者自行交易的转让价格是控管不住的。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了解了深圳产品的潜在风险,找到艺术家黄钢以前的各条拍卖记录。但是我知道2008年金融海啸过后,黄钢作品价格下跌。他们对资产包计算方法科学吗?每个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具有单一性,能够加减乘除计算吗?资产包里的黄钢作品和以往高价拍出的黄钢作品,是同一质量的吗?现在采取的计价,是非公平机制下的算法。取样标准不统一,会造成很多问题。美学基础不同,因此艺术品价格计算是不可能有标准化的公式的。我们现在,只能获得一种假性公平。

本报:摩帝富的价格机制合理吗?

黄文叡:我们是把买进价当成基准价。艺术基金的作品没有脱手前不能说赔或赚。但我可以打包卖,把一些想脱手的作品与那些令拍卖公司、藏家志在必得的作品一起出售。我们采取全盘操作而非单一作品操作。

不懂风控,艺术基金难做成

本报:民生银行曾推出的艺术品1号、2号产品,虽然不是100%投资于艺术品,但产品收益很好。据悉,当时这款产品的负责人已转战他行。为何民生银行不继续推行艺术基金,国内其他大银行也鲜有问津?

黄文叡:银行发基金是好的,但银行本身没有专业艺术品操作团队,必须要委外操作。

民生银行发第一、第二个艺术基金的时候没有专业团队操作,所以部分的钱只能和画商、交易商合作,而大部分的钱去买新股了。所以这不是真正的艺术基金。

真正的艺术基金,专业团队非常重要。如果专业团队不懂得风险控管,也没有操作经验和绩效,就谈不上专业了。我常说,中国大陆现在有非常多的艺术品操作团队,但是少有拥有绩效和操作经验,也鲜有懂得风险控管的。如果某一家发行10亿元人民币基金购买中国当代作品,鉴于当代作品均价在10万美元,请问你怎么买,买几百件还是几千件?如何管理艺术品,风险怎么控制?流通平台架设好了吗?基金公司买艺术品之前,是否清楚艺术品该怎么卖,赚多少钱,什么时候卖,往哪儿卖?

大家把艺术品基金的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而不是放在风险控管,这是错误的。风险控管不当,艺术品基金就很难成形。

本报:您曾谈到,东方人文化心理层面的东西很难突破,对于专业的尊重程度不高,更喜欢货比三家。

黄文叡:如果三家画廊代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作品肯定各不相同,这就很能考验三家画廊经营者自身的眼光和学养。如果拿来作品价值不高,自然卖不好。所以市场要回归到美学机制。人们货比三家是为了低价拿到作品,但获利关键在于是否能得到好的作品。

艺术基金不可越界

本报:国内某知名艺术基金公司高管曾说:“做艺术品基金最大的难度不在发布,而是在于对艺术家和作品的推广。要针对购买的作品以及画家本人,策划一系列的展览、座谈会,甚至请国外的美术评论家写评论。”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黄文叡:我认同第一句,对第二句有不同观点。艺术基金掌握的资金非常大,大资金如果管理不慎会干预市场操作。艺术基金操作者必须坚持正规操作,在市场中通过自身的人脉、网络、平台,帮助投资者购买艺术品、操作、获利,而不是作为市场价格决定者的角色去影响市场。所以,第一句话所说的难度在于推广,我理解为对新兴艺术家的推广,艺术基金有其责任。

但推广的方式不能越界。“展览、座谈会、邀请专家写评论”不是艺术基金的工作,而是画廊该做的。艺术基金不应该跨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应该保持中立角色。艺术基金就整个市场进行分析,选定基金投资的艺术家、作品风格、长短线,在适当时机进场、退场,帮助投资者获利。

本报:艺术基金不能取代一级、二级市场的角色。摩帝富是如何为自己在国内市场环境中定位的?

黄文叡:摩帝富担当的是顾问和基金经理人的角色。画廊、拍卖公司与我们,既是合作也是竞争关系。

控制风险,短线获利30%可退场

本报:摩帝富艺术基金如何运作资金和甄选艺术家?

黄文叡:每只基金都有自己的投资标的。细分起来有20世纪、当代、古书画、近现代书画、瓷杂。细分的层次取决于基金规模。中国当代艺术品平均单价在10万美元左右,如果发行1亿美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基金,需要购买成百上千件作品,控管风险很大。现在市场中有机构发行5亿-6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作品有这么多吗?风险如何控制?很多人不懂基金本身的结构,操作也不规范。有些人只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发行,风险很高却没人谈及。

摩帝富的操作方式是首先确定投资标的,再看某个市场、区块上艺术品的单价大部分落在什么点上,再分出买卖的长短线,一般七成为长线,三成为短线。这些计算之外,还需留下预备金。

我们筛选长短线艺术家名单有自己的原则。长线作品不外乎是大师作品,单价高,随时可变现。解决了流通性问题,我们会搭配短线作品,主要是风险高、单价低的作品,70后、80后艺术家大部分是短线。摩帝富会告诉投资者短线操作只要获利30%就该脱手。

本报:摩帝富艺术基金的信息透明吗?投资者能否了解摩帝富购买了哪些艺术家、什么作品、购买的渠道和价格?

黄文叡:投资者会收到季报。但是我们不希望自己关注的艺术家成为市场上的指标,让其他人跟风炒作。您说的资料只能在投资者中公开。同时,我们会教育投资者不披露这些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会导致看不见的风险,如果市场某些人提前把这些艺术家炒到高位,我们来不及退场,基金投资人就损失了。

艺术品市场需要明晰的角色定位

本报:您曾经所说的一句“市场是检验艺术的唯一标准”引起哗然。如果说,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市场取决于某个时代或地域大多数人的审美认同,那由市场检验艺术在认知层面和时空概念是存在较大不同的。您可否作些解释?

黄文叡:我补充一下,这是在讲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时候说到的。我认为,当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人们的美学标准是不一样的、主观的。在整个市场非常混乱的情况下,惟一能让人看得清楚的是数字、成交价。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史家还不能写史,也无法写史。所以当前的市场价格在写这个历史。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市场的话语权大过美学标准。无奈的是,艺术收藏和投资过程中,如果只考量市场和价格,那是十分悲哀的。

本报:但如此不健全的市场又如何去检验艺术?

黄文叡: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问题。美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经济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已经建立一套美学标准。美学标准虽然主观,但有强烈的地域性。但是,如果艺术品完全框在地域的樊篱中,是走不出去的。需要构建的是艺术的世界共同性语言。如果展示的艺术作品旁,必须配以展板解释作品,那么这件艺术品是失败的。

我认为健全的艺术市场机制形成后,可以弥补美学教育上的不足。但这些需要时间。当前机制不健全,很多人被误导,甚至认为美学教育是不需要的,那么整个方向就错了。

本报:在您看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需要哪些条件?

黄文叡:这取决于每一个角色可以认清各自的权利义务,画家、经纪人、画廊、拍卖公司、艺术基金不要越界去做那些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情。艺术家不要自己直接向拍卖场送作品。画廊和艺术家要充分沟通,明确二者是采取独家代理还是分权益代理的方式。其次,画廊要与藏家建立好关系。拍卖公司如果可以拒绝艺术家直接送拍作品,一级市场就可以建立起来。现在我们正处于过渡期,希望这个阶段不要太长。

未来3年中国当代艺术潜藏危机

本报:中国当代艺术的下一波行情何时来临?

黄文叡:当代艺术的第一波行情发动于2005年,2008年金融海啸时跌下来。当时高价买入的藏家受伤很严重。这些藏家中不乏有很多人会集结起来把作品放出来,炒回当时的买价。2011年不敢说,从2011年年底开始到2012年,当代作品数量和金额会上升非常多。因此,现在是基金进场的时机。

在接下来3年里,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会有第二波上升。但我很担心现在进场,三年后可能又是一个顶点。再往后就没作品了。而70后、80后艺术家可能还没有站稳。作品量有限,而这么多基金发行,该怎么办?只能挑出70后、80后艺术家去炒。但是,现在中国还没有清晰的藏家名录,内需市场还不健全,炒过以后的作品丢出来,由谁来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