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陈家祠2万件文物保护条件不足尴尬多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1-08]
作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陈氏书院(陈家祠),集岭南建筑之大成,凝岭南民间艺术珍品之精华。然而,当二者“相拥”在陈家祠的古建筑群中,就有点挤了。6日,陈家祠馆长李卓祺邀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东后院的宝库,亮出了一批尚未曝光的“镇馆之宝”,又展示了部分因馆藏条件不足而损坏的文物,“不管是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还是当选羊城新八景,我们都具备实力,但我们还欠缺相应的条件。”李卓祺说。
镇馆宝物无人识
“元代青花折枝菊纹三足炉,通耳高10.2厘米,口径8厘米,腹围26.3厘米。颈部绘有缠枝花纹,绕腹绘有折枝菊,足部呈现窝草纹。”李馆长小心翼翼地取出珍品,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但至今未公开展出”。跟元代青花三足炉“同命相怜”的,还有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八角烛台、清代广绣花鸟纹女服、北宋龙泉窑青黄釉刻莲瓣五管瓶等2万多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品。
陈家祠的主要藏品是广东民间艺术品,“正所谓‘以物见史’,这里大量的民间工艺珍品,反映了当时广东繁华的小商品贸易文化”,李卓祺展开了一把“扇王”。“扇王”用象牙做扇骨,两边雕刻有蝠鼠吊花篮等吉祥图案,莹润亮泽,缎质面料上绣有花蝶、雀鸟的图案,清新雅致。“这是19世纪用作外销的,当时欧洲很流行这种折扇,岭南一带相关的小手工作坊因此盛极一时。”
条件不足尴尬多
东后院的宝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岭南历史,可惜未能向世人展示。“我们的馆藏从古建筑搬到现在的东后院,藏库环境已经改善了许多,起码温度和湿度可以适当控制。”藏品库的工作人员表示,藏品在原存放处时,就有部分因存藏条件欠缺而损坏。“像这张民国时期的黎族刺绣被子,已经被虫蛀了好多洞,这些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得到政府资助,陈家祠的藏品库得以迁往东后院那500平方米的“密室”。但是,“密室”仅靠空调来调节温度和湿度,部分存放文物的柜子还是从上世纪60年代使用至今的“老古董”。与此同时,随着藏品不断增加,“密室”显得越来越狭窄。
“古祠流芳”需支持
陈家祠早就渴望扩建。去年12月23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巡视陈家祠时,也认为扩建陈家祠、展出2万多件“深闺”珍品,是后亚运时期广州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
“如果陈家祠后面的5000平方米能成为我们的扩建用地,我希望能建一个珍品楼:负一层是藏库,地上三层是展馆。在珍品楼内,以陈列的方式,长期展示镇馆之宝。此外,在不同的时段,设置一些专题性临时展览,例如‘广东工艺精品大展’之类。而且,周边可以配套建设小展馆。这样,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可以纯粹展示砖雕、灰塑、石雕、陶塑等百艺,珍品楼和配套小展馆可以集中展示广东民间艺术品。”李卓祺认为,陈家祠与岭南民间工艺文化应该相互延伸发展。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