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两千年前《尚书》典籍重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1-01-06
清华大学公布战国简研究成果,九篇文献面世

  (记者郭少峰)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记录的内容发现,《尚书大传》和《史记》中有关伐黎为文王时的事情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昨天清华大学公布了《战国竹简(壹)》研究成果。

  两年前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从未见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经过两年的清理保护和研究,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其中发现了失传2000多年的战国《尚书》。昨天清华发布了两年来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整理出版。


  以李学勤为首的清华研究团队共从清华简中整理出60余篇文献。本次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说,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尚书》是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典籍,传说孔子选编的《尚书》有百篇之多,但经秦代焚书,大多失传。汉初济南伏生只传28篇,称《今文尚书》。汉景帝末曲阜孔壁发现《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了16篇,后又佚失。从那时两千年来,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 揭秘

  简文纠正《史记》错误

  《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一度发现但又失传。但现存《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里据说有《古代尚书》,虽然宋代开始就有学者认为此为后人伪书,但至今仍有不同观点。

  李学勤表示,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系人伪作,这对于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影响非常深远。

  清华简《耆夜》一篇,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典礼中饮酒赋诗,诗的内容均见于简文。

  该篇纠正了《尚书大传》、《史记》以为伐黎为文王时事的说法,具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李学勤表示,其中周公的一首诗与现在《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诗有密切关系,更是出人意料。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