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奖,切莫辜负了老百姓的一份信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2-30]
一个时期以来,不论文学奖也好,其它什么行业奖也好,只要一个奖项公布,总要伴随着各类批评之声,有的批评声音甚或十分尖刻。比如最近某文学奖公布后,就掀起了质疑该奖公正性的一场风波。有人说,某奖是可以花钱买的;也有人说,因某个领导的身份而奖其作品,等于是给此奖开了一份死亡证明书;还有人说,用一些大师级人物命名的大奖,其实与大师毫不相干,甚或是对大师姓名的一种玷污。这些批评,有的是极而言之,甚至有几分过激。但是,一次颁奖,能在社会掀起一场轩然波浪,倒确实有值得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思考的地方。
其实,社会对各类评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小到一些行业部门的评奖,大到像国家级文学奖、电影奖、电视奖、新闻奖甚至 “五个一工程”之类,随着评奖结果的颁布,总要传出一些关于“跑奖”、谋奖、拉票之类的风言风语,总要伴随一些批评之声。比如有的地方部门为能评上某个奖项,甚至不惜动用党政领导跑票拉关系,这种现象,似乎数次为舆论所诟病,有的甚至闹得沸沸扬扬。
各类作品评奖活动,评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作品,评的更是评委的艺术水准。评委有没有眼光,能不能从千万件作品挑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作品,是最见评委功力的地方,也在考验评委的学术良心。有人说,不能保证每部优秀作品都获奖,但应尽量做到获奖作品是较高的水准。这话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因为评委的构成和判断标准就差异不小,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不尽相同。但是有些人情关系和其它非学术因素左右评奖结果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作为主办单位,你的结果一旦公布,就必须接受舆论的监督,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舆论氛围日益透明的背景下,你的任何私心或小动作都可能被拿到公众眼皮底下晾一晾、晒一晒。
我以为,大众对评奖活动的监督和批评,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同,她在回应社会对某奖争议的问题时说: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样重要的奖项,应该把人们的评头论足,看作是一件极为正常不过的事情,应该通过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的积极作用,促使评奖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权威性,也促使各类评奖活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它的意义不仅适用于文学,也适用于其它各类评奖活动。这个道理很简单,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活动还是其他一些大的评奖活动,普通民众作为纳税人都出力不菲。作为纳税人,他当然有权知道和有权监督你给他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产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老百姓对号称“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艺术家的高标准要求,当然也是对评奖活动的基本要求。如果你把评奖变成了圈子里的游戏,变成了哥们儿姐们儿捞取荣誉的名利场,你在获奖作品里摻杂面塞私货,人们当然对此可以说不。如果你真要那样做的话,你尽管可以在你圈子里做游戏,但有个前提,你不要花了纳税人的钱。否者就必须接受监督。
各类国家级评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老百姓对这些评奖历来抱着一种十分敬仰的态度,因为在人们看来那是为社会推荐最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高尚的神圣的活动。所以,不论是作者也好,评奖组织者也好,切莫辜负了老百姓的一份信任,切不要把各种评奖看作圈子内的事,切不可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为一点蝇头小利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和学术品位。要时时刻刻想着社会大众和老百姓的期待,要用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坚守精神,去维护各类评奖的一片纯净的天空。陈先义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