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首处史前玉石器加工场被发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2-22]
杭州12月21日电(见习记者 余哲)大堆流纹岩的废弃石片被认为是石锛的主要材质,两端或一端有乳突状旋痕的棒条状石器与玉玦制作相关。今天,记者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迄今为止长江流域第一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方家洲遗址在杭州被发现。
据了解,该遗址位于杭州桐庐县,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经此地,呈U字形的大拐弯,形成一个相当面积的三角洲台地,遗址地处这一临水的台地上。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庐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在调查试掘的基础上对方家洲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探索玦工艺发展历史
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目前正在发掘的区域,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20-30米不等,总面积1200-18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0.3-1.5米不等。
“发掘出的石片堆以数量众多、较为集中分布的废弃石片为主,或另伴有石锤、磨石、石砧等加工工具出土。”现场考古人员正在对文物进行清理,据他们介绍,出土石材主要有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角岩、流纹岩和少量凝灰岩,除了加工工具、坯料和半成品、残品和少量成品外,大量的是打制过程中的废弃石片。
“石英质地的玦从原料到成品是本次阶段性考古的又一重要收获。”在方家洲遗址考古队领队方向明看来,方家洲遗址的玉玦制作遗存是继澳门黑沙遗址制玦作坊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也是对余姚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时期叶腊石管、玦制作工艺材料的进一步补充,在早期玉器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发掘区内并未发现规律有序的柱洞等建筑迹象,但是已清理了红烧土遗迹三处,其中两处为烧土坑,烧坑内周壁烧结程度较高,局部呈青灰色,一处烧坑内还出土了一件可复原的粗泥铲形足鼎。
首处史前玉石器加工场现身
记者了解到,方家洲遗址所处的年代是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繁荣兴旺、为良渚文化进入文明古国的时代。从该遗址目前的遗物出土情况判定,遗址主体年代约当于浙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文化阶段,距今约5900-5300年,文化面貌上地域特色明显。
“方家洲遗址是迄今为止长江流域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加工场,对于当时的石器生产过程研究,如人类行为特点、技术差别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方向明告诉记者,方家洲遗址的整体情况,如涉及到聚落考古的日常生活区域、墓地等内容,以及尤其是分水江流域是否还有更多的石器加工场存在等等,都将被纳入到今后的田野考古调查计划中。
方向明认为,相对于浙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而言,钱塘江中上游的史前考古学探索虽然已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一些重要的遗址,但该流域的史前文化面貌、文化谱系并不清晰,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认识上自然也存在着相当的不足,方家洲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很好地填补了该地域的考古空白。
“钱塘江流域是浙江古文化的摇篮,遗址的专业性也势必涉及到原始交换、原始贸易等等属于古文化交流和传播领域的课题研究,其意义自不待言。”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称,方家洲遗址发掘目前仍在紧张进行之中,遗址今后的室内整理综合研究以及科学保护还有待于下一步的工作。(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