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南宋抗蒙遗址”之说有待商榷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10-12-04]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重庆南宋抗蒙遗址被垃圾污水包围”。这篇报道呼吁加大对古代遗址保护力度,其主题无可厚非,但标题中的“南宋抗蒙遗址”,却有待商榷。
经查,这一于今年4月在重庆渝中区进行初步挖掘的古代遗址,是南宋时期的四川制置司衙署,也是南宋名将余玠的帅府。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按照考古学惯例,将这个遗址命名为老鼓楼遗址。时隔几个月后,媒体上却出现了“南宋抗蒙遗址”这种不规范的说法,这不但不利于民族团结,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昔宝赤·尼·却拉布吉认为“南宋抗蒙遗址”之说“听着不顺耳,看着不入眼,琢磨起来不舒服”。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特·官布扎布认为,南宋和蒙元之间的战争是民族战争、国内战争,它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走向统一的战争,对这场战争应给予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另外,遗址的发现和命名,属于文化范畴,在进行文化探讨时不应人为地贴上政治标签;既然按照考古学惯例命名为“老鼓楼遗址”,就没有必要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改为“南宋抗蒙遗址”。
曾几何时,电视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时,因一句“蒙古大夫”的台词,阜新189名蒙医将郭宝昌、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告上法庭。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曾郑重提出禁止使用“蒙古大夫”的司法建议,2007年7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停止使用“蒙古大夫”一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的通知》。
笔者认为,“南宋抗蒙遗址”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在新闻报道中事关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稿件要审慎而发。应当不发有碍民族团结的稿件,不制作伤害民族感情的标题,争当维护民族团结、宣传民族团结的先锋。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